文/吳明駿
一位57歲男性平時愛抽菸、喝酒和嚼檳榔,過去曾有肝硬化合併大量腹水,一年前曾因十二指腸潰瘍急性大出血住院,建議之後繼續做胃鏡追蹤。
他沒有遵循醫囑回診,這次因上腹痛、頭暈、解黑便以及貧血就醫。住院時胃鏡檢查顯示,仍有十二指腸潰瘍,但並沒有出血的情形,反倒是在食道下段,發現約一公分大的潰瘍(如圖)。
切片結果為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病人轉院至醫學中心,接受後續癌症的檢查與治療。
在台灣,90%以上的食道癌為鱗狀上皮細胞癌,危險因子包括:抽菸、喝酒與嚼檳榔,而嗜吃過熱食物和醃製食品也被視為可能的致癌因素。
食道癌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吞噬困難或疼痛、體重減輕、或頸部淋巴結腫大,腫瘤長大可壓迫鄰近器官,造成聲音沙啞、咳血、背痛、或打嗝。
診斷方式除了做胃鏡,取得檢體確定診斷,還可使用內視鏡超音波,評估腫瘤侵犯的深度,以及是否有局部淋巴結病變;病理確診後,有必要安排電腦斷層和正子攝影,偵測腫瘤的厚度,以及是否產生其他器官的轉移,幫助擬訂癌症治療計劃。
治療方法包括早期以手術切除食道,之後以胃管重建,後期患者需考慮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或免疫療法;原位癌及部分第一期的病人,若符合適應症,可以接受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不但保留食道,還免去開刀的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食道癌患者經常營養不良,也容易併發口腔癌,所以癌症篩檢有其必要性,提醒民眾不可輕忽任何不適,務必定期做身體檢查,以便早期診斷治療,找回健康美麗的人生。
(作者為東勢農民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