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盈
李經理(化名)腦部外傷後,雖然肢體恢復良好,但總覺得腦力大不如前,經常在工作上會無意識地出現一些小錯誤,讓她很困擾。在接受2週的中藥調養後,總算重拾以往笑容,開心地跟我說:「嘿!我今天雖然寫錯報表,但是我自己馬上就發現囉!」
中醫看腦病,其實也要分很多層次來理解與入手。
意識是由大腦的各個部位發揮功用所集合而成的,不論是記憶力、專注力、理解力等,都建立在大腦這個生理結構的基礎上。但是對中醫而言,腦屬「心」,又被稱為「髓海」,接受「腎精」化生濡養,所以中醫談認知、情緒、記憶等疾病,就不只從腦部來談,還會從心、腎來思考。
中醫認為,腦部循環歸屬於心,所以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的說法。僅僅是「心氣不足」或「心火過盛」,很容易就有生理症狀(心悸,胸悶、失眠)和情緒認知症狀(健忘、煩躁、痴呆)。
腦又為「髓海」,仰賴腎精化生。所以中醫講「腎精虧虛」,往往也意指腦髓空虛,而神智衰弱,智力減退等。2020年台大曾發表研究指出,如果能有效監控老年人的腎功能惡化,將可防止神經退化。即便是慢性腎病患者,都會有失眠、焦慮、記憶力不佳的腦部困擾。
所以中醫治腦病,會由「護心」和「顧腎」,來達到「醒腦」的保健效果,針對短期記憶減退、專注力不足、理解障礙、情緒波動等症狀,分層次地予以改善。
我給予李經理調理的中藥,以滋養心腎,加強腦部循環為主,在2週之內,她已經覺得做事情更有精神,睡眠、壓力也逐漸改善,很令人欣慰。
平時如果有頻頻呵欠、流眼淚、精神差等情況,可能是腦部缺氧,可以輕拍打頭頂的「百會」穴與頸後的「大椎」穴。百會穴在耳尖直上的頭頂處,是陽氣於頭部集結處,可幫助治療頭部各種疾患;大椎穴位在頸部後正中線上,可以鎮靜安神,放鬆頸部肌肉,幫助增加腦部血液流量。
(作者為光田綜合醫院中醫部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