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進嘉
1名40歲女性是外籍配偶,也是憂鬱症患者,但不規則服藥治療。某日因頭痛、頭暈、頸部痛、噁心、胃口不佳、虛弱,被送至急診,後因憂鬱與自殺意念而轉入精神科病房住院。經詢問才知,3週前因得知先生外遇,憂鬱惡化,在做農務時想一死了之而順手生吃4顆福壽螺。由於其頭痛、噁心、嘔吐相當嚴重,血液檢驗發現嗜酸性白血球異常高(17%),考慮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可能性,轉感染科,抽取腦脊髓液檢驗,結果白血球、蛋白質均升高,3天後追蹤腦脊髓液檢驗,發現嗜酸性白血球高達40%,合併考慮臨床症狀和生吃福壽螺的疾病史,診斷為嗜酸性腦膜炎。經注射類固醇藥物與支持性療法,症狀改善出院。隨後1年追蹤中,憂鬱症治療雖已改善,但仍有3次疑似腦膜炎復發住院紀錄。
出現頭頸痛、噁心、嘔吐嚴重症狀
嗜酸性腦膜炎(Eosinophilic meningitis)的常見症狀是急性頭痛,可能合併發燒、頸部僵硬、疼痛、噁心、嘔吐、肌肉無力、運動不協調、眼窩疼痛、畏光等。
嗜酸性腦膜炎常是寄生蟲引起,在台灣及太平洋島嶼群,廣東住血線蟲是必須考慮之一。通常是生吃或食用未煮熟含有廣東住血線蟲幼蟲的軟體動物(如非洲大蝸牛、福壽螺)、或受污染的飲水或生菜,一般都是誤食較多,像本病例是刻意食用者較少見。
生食或飲水污染易寄生蟲入侵致病
診斷依據除了臨床症狀,3個月內曾食用含有廣東住血線蟲幼蟲的食物外,腦脊髓液檢驗中會發現大量嗜酸性白血球(大於10%),最終確診則需要在腦脊髓液中發現廣東住血線蟲幼蟲,但由於要在腦脊髓液中找到廣東住血線蟲幼蟲不容易,可以用血清及腦脊髓液進行ELISA抗原-抗體測試間接證實。影像檢查如核磁共振攝影(MRI)則不一定有特殊發現。
治療方面,主要是症狀治療,如減少發炎反應、緩和頭痛,可以使用類固醇藥物(口服或注射)、止痛劑,以及補充水分。有時為了降低腦壓,會重複腰椎穿刺。
嗜酸性腦膜炎一般治療效果還不錯,但少數會出現復發型,如本個案,實在遺憾。其實,預防更重於治療,有食用蝸牛習慣者應該煮熟,對於可能被污染的蔬菜、飲水,也要特別注意。
(作者為奇美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