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登郎
一名28歲女性,每天洗澡後都有用棉棒伸進外耳道去擦乾水的習慣。某日早上起床後,兩耳開始會聽見「咖、咖、咖」的聲響。後來,發現只要咀嚼食物、吞口水,又會再聽見聲響,原以為是前一天洗澡時外耳道進水沒有吸乾淨,再使用掏耳棉棒,結果,棉棒頭出來後,居然是乾的,但「咖、咖、咖」的聲響卻更大聲了。
就醫時,我發現在她兩側外耳道深處,各有一塊錐形耳垢,底座在外耳道壁上,但尖端卻頂著耳膜,在以抽吸管吸掉後,病症就消失了。
沒掏乾淨 反而將耳垢內推壓實
該患者其實是罹患了「深處耳垢栓塞症候群」,大多是雙側,常見於習慣性掏耳者,在掏耳的過程中,棉棒伸進耳道後,並無法把耳垢清出,反而一點一滴將之向內推,並逐一壓實。
如果被壓實的耳垢太靠近耳膜,其尖端間歇性地碰觸到耳膜,就會干擾到正常傳聲時耳膜的震動,患者就會聽見宛如打鼓時的聲響,再嚴重一點,或是耳垢再進去一點,就會影響到耳膜收集外耳道聲波的功能,演變成傳導性聽力障礙。
如果無法馬上移除耳垢,運氣好的,頂多影響音波傳遞,若不慎黴菌孢子掉入,滋生其上,就會變成黴菌性外耳道炎或耳膜炎,奇癢無比,嚴重時還會侵蝕底下皮膚,紅腫熱痛,變成蜂窩性組織炎,治療就不僅是移除耳垢,還要連續局部塗抹抗黴菌藥膏至少1週,必要時得加上口服或靜脈注射抗生素,甚至需要局部照射紅外線促進血液循環。
耳道進水,只要耳洞朝下,用同側腳單腳跳,即可把水跳出,再不行,睡覺時側臥,患耳朝下,利用地心引力,逐步流出;也有人會嘗試使用吹風機來吹耳道,不慎會因烘烤過度造成燙傷。
在請醫師移除耳垢後,患者仍需持續保持耳道乾燥,避免掏耳,因為掏耳會破壞耳垢路線(外耳道內,耳垢自行移行向外的螺旋路線),耳垢更加難以自行移行出外耳道。
(作者為吉豐耳鼻喉科診所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