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幼鈞
日本甲子園曾是許多棒球少年、少女心中的殿堂。然而,過度投球、對肘關節負擔較大的投球方式、不正確的投球姿勢等,都可能引起肘關節內側疼痛、腫脹,肘內側不穩定感,甚至角度受限,這些都是「少棒肘」可能的表徵之一,可能讓棒球夢破滅。
王小弟從小學五年級開始打棒球,進入國中棒球隊當投手,採低肩側投。最近幾個月投球時,右肘內側有疼痛和不穩定感,合併投球精準度下降、球速下降,適時的冰敷和伸展運動並不能完全解決症狀,於是到復健科就診。
醫師評估後,利用高解析度超音波檢查,發現他的尺側副韌帶前束有撕裂傷(圖1),X光也顯示內側肘上髁有扯離性骨折,經討論後決定給予超音波引導增生治療,合併屈腕肌強化運動,促使症狀逐漸改善。
青少年運動傷害 易傷生長板
青少年的運動傷害與成人不盡相同,原因是青少年生長板未癒合,骨頭相對成人脆弱,容易發生扯離性骨折,也易傷到生長板。
少棒肘以投手最為常見,因為在投球的加速期,肘內側外翻壓力最大,此時若因疲勞、虛弱或姿勢不正確導致外展不到90度,很容易造成尺側副韌帶前束受損。
長期反覆投擲運動合併尺側副韌帶損傷、鬆弛,肘內側容易有不穩定感,甚至更進一步造成肘外側橈骨和肱骨擠壓而產生疼痛。
治療的第一步是減少過度投擲、調整投擲姿勢,穩定維持肩膀角度,同時加強肘內側屈腕肌群的訓練(圖2),以減少外翻力矩與受力,增加穩定度。更進一步,可考慮高濃度葡萄糖增生治療,或注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加速韌帶修復機制,減少肘外翻變形、退化性關節炎,或橈骨軟骨損傷的機會。
若外側疼痛 當心分離性骨軟骨炎
若出現「少棒肘」應及早復健治療,一旦從肘內側疼痛演變成外側疼痛,就要小心分離性骨軟骨炎,屆時有可能嚴重到需要手術介入,才能痊癒。(作者為恆新復健科診所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