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媛云
小君考上理想的高中,但就讀後發現跟想像中不一樣。有很多考試和作業,且同學們的關係沒有表面上那麼融洽;大家會說自己沒念書,但實際上都熬夜苦讀。
小君常常感到煩躁,但小君從小只知道念書,不知如何宣洩情緒,情緒常滿到半夜睡不著。
有一次,小君看到血從傷口流出時,以及去按壓傷口後產生的疼痛感,都讓情緒感到緩解。所以只要小君感到煩躁時,就會拿美工刀或其他利器傷害自己,藉此宣洩情緒,而隨著傷口越來越多和面積越來越大,就被同學發現了。
小君的行為稱自我傷害(自殘)行為,定義是想要故意傷害自己身體的行為,但不一定有自殺意圖,這會影響之後的身心發展。家長和老師通常對此行為感到不解。然而,對青少年而言,這只是宣洩情緒或是讓他們有存在感的一種方式。
協助找出自殘原因
要減少或完全停止自我傷害行為是需要時間的,並且過程中亦可能復發,家長和老師需要很有耐心地來協助他們解決這個狀況,避免讓他們覺得只要出現此行為就會被罵的感覺。
◎可以這樣做做看:
●表達情緒,家長傾聽:每天傾聽青少年訴說煩惱,雖然家長可能無法理解他們的感受,但也沒有關係,切記不給予任何建議,只要傾聽就好,這可給予一些情緒支持。對他們而言這可能也是很複雜的一種感受,家長們可以給予他們一點時間,讓他們學習表達。
●轉移注意力,宣洩情緒:當情緒湧上時,可以從事一些轉移注意力的活動,如:聽音樂、摺衣服、畫畫、運動等。或可協助情緒宣洩的活動,如:拍打(摔)枕頭、撕報紙等。一開始可能很難轉移,但要不斷的轉移到其他活動(如:先做A活動,發現無法轉移後,再做B活動),直到停止自我傷害或情緒緩解為止。
●學會求救,並找出自我傷害的原因:教導他們遇到這樣的狀況可以找誰協助,亦可以協助他們紀錄每次自我傷害前是否有發生什麼事?跟誰說了什麼話?以及當下的情緒是什麼?
當上述方式,家長們不確定自己做得對不對、或是覺得好像找不到頭緒,又或是青少年拒絕和家長溝通時,建議尋求專家協助!
(作者為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