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立偉、施益湋
32歲的許先生因車禍造成右手遠端肱骨和鷹嘴突骨折,術後考量如透過副木固定,恐會導致局部循環不佳,和附近肌肉群力量下降。為了提高復健成效,根據患者疼痛部位的動作適應性,針對肘部設計一系列動作訓練,兩週後,許先生手肘彎曲角度大幅提升,評估治療3個月至半年後,就能恢復正常生活。
依疼痛部位動作適應性 設計系列訓練
尺骨的鷹嘴突骨折是常見的成人肘部骨折,一般術後或保守治療,會使用副木固定在手肘彎曲約90至100度的位置,以減緩疼痛和控制水腫。但此舉可能造成上肢動作減少,使患部周圍的軟組織,如筋膜、韌帶、關節囊等變得較無彈性,且產生疤痕和組織沾黏,一旦進入復健期,關節伸展活動時,常伴隨劇烈疼痛,使肩膀和手腕出現代償動作,影響治療成效和日常生活。
疼痛是身體的保護反應,臨床上觀察到疼痛會透過代償以避免痛苦的動作或活動。根據惡性循環理論,當肌肉已經因疼痛產生不適,仍執意過度活動,就會造成肌肉痙攣,漸漸導致脂肪浸潤和纖維化,伴隨而來,動作和循環減少,肌肉在缺血和循環產生的代謝產物積累中,會造成更多疼痛,和其他軟組織彈性減少與沾黏,逐漸導致功能障礙和失能。
職能治療介入的最終目標,是恢復鷹嘴骨折患者在肘部伸直和彎曲功能性的活動角度,盡量達到15度到140度的範圍,且疼痛和水腫也是臨床上介入處理的重點。
肘部的關節類型為樞軸關節和屈戌關節,內外側由副韌帶包覆,其中肱三頭肌的終點附著在鷹嘴突上,是影響肘部功能恢復的重要關鍵,藉由肌肉軟組織放鬆、擺位、動作訓練,和關節鬆動術,能打破疼痛的惡性循環週期,提升治療成效,讓手肘不再卡卡。
(作者分別為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部長、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職能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