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近年收入不敷支出,預計安全準備金明年可能就會低於1.5個月,因此衛福部長陳時中日前開口表態要漲健保費率,但也提到可接受「一點點」部分負擔,《自由健康網》盤點現有資源使用情形,一起來討論救救健保的可能解方。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健保入不敷出,要調漲費率或是?近期引發討論,專家認為兩種做法都不容易;調高保費恐導致雇主減少聘僱正職,且可能吃掉未來勞動族群的薪資,增加世代衝突。推行部分負擔則可能影響弱勢權益,對健保財務助益也有限。因此有人認為應該回歸推動家戶總所得制,才是解方。
雇主為減少支出 可能減少聘僱正職
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表示,調漲費率對於健保財務可能較有助益,但因為人口結構呈現倒三角形,未來繳交保費責任落在工作的年輕人身上,負擔加重,就會有世代衝突。此外,以公民營事業、機構等受僱者來說,雇主負擔員工健保費比率高達六成,若是調漲費率,雇主為減少人事支出,可能以派遣取代正職,以自動化機器取代技術工人、人工智慧取代白領階級。
至於調整部分負擔,楊志良指出,稍微調整一下,有助於抑制浪費行為,像是現在藥費部分負擔上限兩百元、檢驗檢查沒有部分負擔,都是可討論,但對於整體健保財務助益不大。
學者:實施家戶總所得制更公平
曾參與二代健保、長期研究健保財務的淡江大學會計系副教授韓幸紋表示,若真的要從調高費率與部分負擔中二擇一,相對較支持提高保費,主要是自己的研究發現,台灣最常利用醫療資源的五%民眾中,約二十%是低所得族群,調高部分負擔可能會影響弱勢就醫。即使將弱勢排除於部分負擔之外,也可能有醫療院所認證身分執行不易的問題。
不過,韓幸紋也提到,單純調高保費並無法解決健保連年支出增加的問題,若每次遇到支出提高就調漲費率,推估二十五年後,恐怕每個人所得有四十%都得用於支付勞健保費,因此可能仍要回歸制度面改革,評估實行家戶總所得制的可能性,更具公平性,也更有利於健保財務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