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預立醫療決定 有尊嚴地告別

2018/12/25 06:00

▲預立醫療決定門診是由醫師、護理師、社工師、院牧關懷師、心理師提供諮商協助;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提供/許正眉)

文/許正眉

台灣通過亞洲第一部善終法案《病人自主權利法》,將於108年1月實行,新法通過後,民眾需在具備完全行為能力的時候,偕同二親等內親屬至少一人、或由指定醫療委任代理人到醫院接受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將討論結果寫下來,即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並註記於健保IC卡內,其所簽署的文件才具效力。

當然,如果意願人的想法有改變,也可隨時以書面撤回或變更預立醫療決定內容。

最近一位行醫42年、救人無數且德高望重的80歲老醫師,因身體不適,即將接受重要手術,所以偕同妻子、女兒到醫院接受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共同討論「醫療照護」及「善終」選項的偏好。

老醫師清楚表達了生命末期醫療照護的意願,包括:「若我意識不清、無法清楚表達,不希望再急救,除了痛苦,且是消費有價值的醫療資源。所以,(如果我)處在末期病人、不可逆轉之昏迷、永久植物人狀態,不希望接受維持生命治療及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營養針、鼻胃管、胃造口)。」

「在不需要約束的情況下,急性感染可接受打點滴使用抗生素;至於接受點滴是為了加藥讓我更舒適、減輕痛苦而存在的。當我臥床時,希望得到舒適的照顧,身體清潔、家人常來看我、陪我。」

另外,為了避免在重度失智的狀況下無法自主決定,老醫師指定有護理背景的小女兒擔任醫療委任代理人,由她替老醫師做決定。

其實老醫師之所以預立醫療決定,是因去年老醫師的母親病倒,急救後,卻活在自己的世界。老醫師認為:「不知如何為她做決定,是我最痛苦的事。」

沒想到來諮商後,不只為自己的善終做好預備,更藉此把平常沒機會說的話,好好整理思緒、說明清楚。

老醫師說:「最想感謝太太相伴相隨,她是我背後的支柱。最放心不下的事是減少醫療糾紛、建立互相關懷的醫病關係、把醫師的尊嚴拿回來、推動基層醫師到社區義診及演講…。」

老醫師的真實故事,是最好的案例,提早為自己做好規劃,讓專業團隊與家人一起討論共識,相信能讓人生的最後一哩路,有尊嚴地告別。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安寧緩和療護科個案管理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加入自由健康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