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維均
月到中秋分外明,總說月圓人團圓,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月圓有時候卻照見某些人心中的缺口,似乎不是每個人都這麼歡迎節日來臨,最近在門診中開始出現「年節症候群」效應的患者。
排斥團圓 壓力伴隨焦慮
40歲的婷婷(化名)是憂鬱症患者,平常在門診穩定追蹤治療,最近一週她抱怨心情變得容易煩躁、緊張,且心悸、頭痛、肌肉緊繃、手腳麻痺感、失眠等現象又開始頻繁發作。
仔細分析她的抱怨,原來每次過節回老家,媽媽就會跟她要錢,再加上她的兄弟不和,常被迫要介入調解他們的衝突,讓她一個頭兩個大,對於回家團圓這件事產生莫名的排斥感。
近來常聽到年節症候群這個名詞,雖然它並非醫學上的疾病診斷,但卻經常發生在現代人身上,泛指過節期間,人們因為面臨不同於日常的生活模式與人際互動等變化,身心出現的一些不良適應的現象。
明明是闔家團圓的時間,親朋好友看似關心的噓寒問暖(八卦)卻變成了莫大的壓力來源,對單身的人就問有對象嗎?若有對象,就問什麼時候結婚?婚後問什麼時候生小孩?有了小孩就比較生男生女、誰的小孩成績好?工作也要比較一下誰賺的錢多?有沒有房子?有沒有車子?
正視壓力 改善身心症狀
壓力會產生焦慮,而焦慮常會伴隨許多生理反應,不少人就這樣產生了身心症狀。其中許多人因此身體不舒服而就醫,心悸、胸悶看心臟科,頭痛、手腳麻痺看神經科,但做了許多檢查卻查不出原因,進而加深了挫折感。
其實,一般民眾若能認識身心的交互影響,進一步尋求專業的評估及協助,就能減少不必要的就醫行為。建議可以學習:
◎正視壓力:認識身心互相影響,心理可以影響生理,正視根本問題,積極尋求改變及正確的治療。
◎調適壓力:除了健康飲食、規律生活作息、適當運動外,還要學習放鬆技巧,如腹式呼吸、漸進式肌肉放鬆、靜坐、冥想、瑜伽等。
◎醫療服務:若嘗試一些方法仍未能見效,建議尋求身心科(精神科)進行綜合性評估,安排心理治療或是使用藥物治療,適當介入,進而改善身心症狀。
(作者為彰濱秀傳紀念醫院身心內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