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搜尋

你的大便在說話!研究:頻率不對就是健康警報

2025/07/09 11:05

排便頻率不只關乎日常習慣,也可能反映身體整體健康狀況。研究指出,每天排便1至2次為最理想的「黃金頻率區」,過多或過少皆可能與潛在疾病有關;;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freepik)

排便頻率不只關乎日常習慣,也可能反映身體整體健康狀況。研究指出,每天排便1至2次為最理想的「黃金頻率區」,過多或過少皆可能與潛在疾病有關;;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你的排便頻率不僅是個人隱私,更可能是反映全身健康狀態的關鍵指標。根據《Science Alert》網站報導,一項新研究證實,個人的排便規律與其基因、腸道菌群及血液中的健康標記有著密切關聯,並指出每日排便1至2次的「黃金區間」,是最佳健康狀態的展現。

該研究由美國系統生物學研究所(ISB)的團隊主導,並發表於《細胞報告醫學》(Cell Reports Medicine)期刊。研究團隊招募了1425名無腸道或腎臟病史的健康成年人,收集其糞便與血液樣本,並透過問卷詳細記錄其飲食、生活習慣與排便頻率。

研究將參與者分為4類:便秘型(每週1-2次)、正常偏少型(每週3-6次)、正常偏多型(每日1-3次)與腹瀉型(每日4次以上)。分析發現,即使排除年齡、性別等因素,排便頻率的2個極端,都與特定的健康問題緊密相連。

便秘者的糞便樣本中,與蛋白質發酵相關的細菌水平較高。研究作者、生物工程師強森-馬丁尼茲(Johannes Johnson-Martinez)解釋,當糞便在腸道停留過久,微生物在耗盡纖維後會轉向分解蛋白質,產生如「硫酸吲哚酚」(indoxyl-sulfate)等已知會損害腎臟的毒素,而這些毒素確實也在便秘者的血液樣本中被發現。

另一方面,腹瀉者的糞便樣本中,則較常出現通常存在於上消化道的細菌;其血液樣本中,也發現了與肝臟損傷相關的生物標記。這些發現為排便頻率與全身健康的因果關係,提供了潛在的證據。

研究也為如何達到「黃金區間」提供了線索。處於此區間的參與者,普遍回報有攝取更多纖維、飲用更多水及更頻繁運動的習慣,其糞便樣本也顯示有較多能發酵纖維的益菌。研究總結,這些發現或能為管理排便頻率、優化整體健康提供新的策略。

免費訂閱 《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加入自由健康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