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協昇/南投報導〕 南投45歲陳姓婦人接受國健署補助糞便潛血檢查時發現異常,進一步進行大腸鏡檢查時,除了瘜肉,還在乙狀結腸處發現了一顆近8公分的腫瘤,且已出現癌前病變,所幸即早發現,經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醫師評估後可執行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不用透過手術即可切除腫瘤,且保留腸道完整性。
南投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黃耀光表示,在施作大腸鏡檢查時,若發現瘜肉或大腸癌病灶時,會依據其種類、大小、侵犯的深淺、癌化的疑慮等考量,有機會在大腸鏡檢查的當次進行切除或是安排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如果病灶侵犯至黏膜下層或有轉移跡象,可能需要另外安排外科手術處理。
黃耀光指出,陳婦的狀況若透過外科切除手術,需要切除一段腸道,並將剩餘腸道重新接合。而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是經由內視鏡進入腹腔,將黏膜層的病灶完整剝離掉,對於較大的病灶也有機會能完整切除,可以保留臟器,外觀上沒有任何傷口,恢復速度比傳統手術快,對於早期癌或癌前病變而言,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可與手術達到相同的治療效果。
南投醫院指出, 依據衛生福利部公布資料,大腸癌是癌症死亡率的第3位。大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當出現排便型態改變、血便、裡急後重感、體重減輕、腹痛等症狀時,大多為中晚期。由於大腸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預後佳,治癒率高,建議民眾善用國健署補助45-74歲及40-44歲有家族史等民眾,每2年可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另外也建議可定期接受大腸鏡等健康檢查,盡早揪出病灶,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