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發炎性腸道疾病(IBD)為歐美人較常見的疾病,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兩類。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副教授李柏賢在臉書專頁「Dr.Le 李柏賢」發文表示,疾病發生大多是因發炎性腸道疾病的體質(易感基因),以及後天的環境、生活習慣(抽菸等)和飲食。因此避免加工食品、食品添加劑等,可以減少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發生。
IBD盛行率快速上升原因與降低辦法
李柏賢指出,「飲食」對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發生和控制相當重要,除了非常早發的發炎性腸道疾病,基因和懷孕時的因素扮演極重要的因素外,疾病發生大多是需要以下2點:發炎性腸道疾病的體質(易感基因)、後天的環境、生活習慣(抽菸等)和飲食。
正因如此,李柏賢認為,亞洲人基因沒什麼改變,但IBD盛行率卻快速上升,可能就是因為帶有易感基因的人群,遇到誘發因子的機會大幅增加。例如:西化飲食、食品添加物、壓力、抗生素等。
李柏賢提到,亞洲發炎性腸道疾病盛行率處於快速上升期,但和西方高盛行率國家仍相差數十倍,且西方很多國家都已經進入高原期。因此避免西化飲食、加工食品、食品添加劑等,及適當紓壓管道、運動、戒菸和避免濫用抗生素等,都是減少IBD發生及惡化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