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莉馨/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4月3日花蓮上午發生芮氏規模7.2有感地震,中央氣象署統計至今(5)日中午前,有超過500起餘震,許多人害怕是否會有比主震更大的餘震出現?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從aftershock (餘震)的科學研究文章發現,依照目前科學研究的分析:真實的餘震,要比原本主震更大,機率仍非常低。簡單來說就是「規模越大的餘震,發生的機會,會隨著時間過去而降低」。
黃軒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表示,餘震是指跟隨在主震後發生的一連串地震。主震發生後,斷層上的應力分布會產生改變,在應力再調整的過程中就造成一系列的餘震。餘震與主震,通常發生在「同一個破裂帶」上,那麼「餘震就會比主震的規模變小」。
規模大的餘震會隨著時間流逝而降低
黃軒指出,日本研究,當熊本縣發生芮氏規模6.4地震後,從當晚及隔天發生規模超過3.0的餘震中發現,餘震的釋放能量會越來越小。
黃軒提到,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也表示,目前餘震數量,已有下降趨勢,預估後面餘震不會再超過主震規模。.簡單來說就是餘震的規模,大致上會隨時間變小。目前在同個地區能量已慢慢釋放,再發生規模7.3以上的地震機率也就不高了。
黃軒說,然而有時科學研究,仍有少見例外的主震造成的應力變化,只要不侷限於同一個主震,其所造成的破裂面上而已,這個現象,又稱為庫侖應力轉移(Coulomb stress transfer)。這時,餘震其實可能並不是百分之百的衰減,而是有一定的減少趨勢性變化,故還是不排除有規模6.5到7的餘震發生。但這次在「同一個破裂帶」上,要發生超過7.3主震的餘震,機率仍是很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