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力仁/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一名剛從國外旅遊回來的男性到診所諮詢,主訴在海外旅行期間,吃完東西常覺得頭暈又噁心,但回到台灣飲食就又恢復正常。醫師一查病歷發現,患者以前曾動過胃部手術,一問之下得知,患者在國外主要都吃甜食為主,判定應該是輕微的傾食症候群(Dumping Syndrome)所導致。
食物進入小腸過快 易致胰島素大量分泌
桃園鴻林診所腸胃科醫師鄭泓志在臉書粉專「你的腸胃科醫師 鄭泓志 內科 慢性病」發文分享,傾食症候群最常見是發生在胃切除手術後,胃部體積變小,儲存食物的能力也下降,導致個案進食時,食物過快進入到小腸,造成胰島素瞬間大量釋放,引發低血壓和低血糖。同時大腦的血流量下降也會造成頭暈、虛弱感等,甚至會出現盜汗、手抖、心悸的症狀。
鄭泓志表示,但其實正常人也可能會有傾食症候群,這類的人多是因為短時間吃了高糖分物質,導致食物在胃的滯留時間大幅下降,直接進入小腸,誘發胰島素大量分泌的結果。
從這3層面調整 減輕胃負擔
鄭泓志說明,如果發現自己有傾食症候群,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調整:
飲食調整:避免攝入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最好每日不超過120公克),同時增加蛋白質的攝取,因為蛋白質會增加食物的胃滯留時間;並要避免高刺激性食物:如酒精,太冷、太熱或調味太強烈的食物。
改變進食習慣:細嚼慢嚥,慢慢吃有助於減緩食物進入小腸的速度;也不要邊吃邊喝水或湯,進食時攝入大量液體會加快食物通過消化道,建議飯後30到60分再飲水;並記得少量多餐,減少每餐份量,3餐調為6餐,可以減輕胃部負擔。
藥物治療:醫生可能會開一些胃動力藥物,如Octreotide acetate,可以改善胃排空食物的速度,並抑制胰島素分泌。
良好飲食習慣不怕力有「胃」逮
鄭泓志說明,傾食症候群患者其實不用擔心,一樣能自由自在地享受美食,只要稍微調整飲食習慣,先吃一點蛋白質再開始進食,配合醫囑補充營養品或服用藥物即可。並提醒,不論胃部有無動過手術,健康的飲食與良好的飲食習慣,絕對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從日常開始守「胃」,就不怕日後享用美食卻力有「胃」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