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婉君/台南報導〕64歲洪奶奶近年來與家人講話時,聲量常常大到有如吵架一般,鄰居有時也會抱怨,叫洪奶奶時常得不到回應,經聽力檢查後發現為中重度聽力損失。醫師提醒,聽力損失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應及時介入輔具改善。
高雄榮民總醫院台南分院耳鼻喉科聽力師黃子珈表示,當發現自己看電視的音量越開越大,聽不清楚對方說話或對話時常常雞同鴨講,把拇指與食指放在耳朵邊摩擦,無法聽見沙沙聲,都很有可能是聽力損失的跡象。據統計,台灣年長者的聽力損失盛行率高達61%,也就是每5人中即有3人有聽力損失的問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聽力損失的發生率就越高。
黃子珈指出,聽力損失除了會讓聆聽較吃力和溝通困難外,損失程度的不同,面臨的困境也不一樣,輕中度聽力損失者對於語音感到小聲和模糊,需要更專心聆聽,所以會耗費較多的專注度,增加認知負荷且導致容易疲憊;重度到極重度聽力損失者,幾乎聽不見外界的聲音,因而減少社交活動,進而缺乏人際互動和造成社會孤立,甚至會有憂鬱的情況產生。
黃子珈說,有研究顯示,聽力損失會降低中樞聽覺神經的活化,加速大腦中額葉、右顳葉與海馬體萎縮,且隨著聽力損失程度的加重,失智症的風險也隨之升高,輕度聽力損失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是正常聽力者的2倍,中度聽力損失者將增加為一般人的3倍,重度及極重度患者的失智風險更將達正常聽力者的5至6倍。他提醒,一旦發現聽力損失的情況,就應該及時介入輔具,通常輕度至重度聽力損失者,可藉由助聽器來改善。
黃子珈表示,有民眾擔心配戴助聽器會被貼上「老」、「殘障」等標籤,其實就像近視的人需要戴眼鏡矯正,聽力有損失一樣需要配戴助聽器來輔助,配戴助聽器前需進行聽力檢查,由專業人員協助選配和調整,且並非一戴上就能達到期望的效益,選擇合適的助聽器後,仍需要6個月以上的時間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