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明成
人類的脊椎肩負人體重量的支撐及活動功能,由七節頸椎、十二節胸椎、五節腰椎、一節薦椎、一節尾椎構成。每節脊椎椎體與椎體間的椎間盤不僅擔任椎體活動的角色,更兼具避震的功用。
年紀的增長會導致椎間盤含水量的減少、彈性的疲乏及退化的產生,最終導致椎間盤突出,此為俗稱的(軟)骨刺。另外一類的骨刺是因脊椎骨贅生而成,此類骨刺為硬骨刺,它的形成多半是為了增強脊椎的穩定度。除了外傷導致椎間盤破裂或突出之外,骨刺的形成多半與退化有關,所以它是屬於一種退化性疾病。因此鮮少發生於青少年或兒童身上。
成年人幾乎每人均有骨刺,但並不意味這些骨刺都會造成臨床症狀。所以醫療上的處置僅需針對這些造成臨床症狀的骨刺。
脊椎椎間盤突出是最容易造成酸、痛、麻,甚至肢體無力等臨床症狀的疾病。輕微的椎間盤突出都可以藉由藥物或復健達到治療的效果。當嚴重的椎間盤突出,藥物或復健都無法緩解其症狀時,手術將成為治療上的選項。
針對椎間盤突出可施行的手術不勝枚舉。但最終的目地都是為了解除神經的壓迫。單純的骨刺切除,除了傳統的術式之外,可以內視鏡或顯微鏡進行微創手術。此類微創術式,傷口小、恢復快,對於神經症狀的解除立竿見影。不失為一安全又有效的方法。
然而,如果能在神經減壓的同時進行脊椎重建手術,不僅可減低椎間盤突出之復發率,更可避免因神經減壓手術後之脊椎穩定性受損的發生。
吾等這幾年將神經減壓及脊椎重建兩種術式合併以微創方式進行,已成功地將椎間盤切除術後之骨刺復發率由15-20%降至2-3%,並大大的減低術後因脊椎不穩定而需再一次接受脊椎內固定手術的發生率。能有這方面的進步除了仰賴手術方法的進步之外,尚需相關醫材的配合。
台灣醫材的研發近年表現卓越,早已擺脫早年代工的陰霾,進入研發的行列。將來勢必會因醫療與材料工程雙方面的進步,一再地改寫醫療的歷史,為病患帶來更大的福祉。
※ 醫療行為皆有風險,請先依專業醫師評估後再進行治療。
(作者為新光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本文取自《新光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