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建志、曾秉濤
40歲女美甲師1年前不慎撞到頭,之後只要轉頭就會頭暈約數秒鐘,睡前躺下也會一陣暈,向右側臥又再暈一下,只能保持向左側臥。1個月後雖不再天旋地轉,取而代之的卻是後腦悶脹、頸部痠痛、走路不平衡。由於工作時都得低頭彎腰,以為是職業傷害引發「頸性暈眩」(cervical dizziness),接受過X光檢查,陸陸續續接受過推拿、拔罐、整脊等民俗療法。
就醫時,我觸摸她頸部,發現肌肉群很是僵硬,請她閉起雙眼,發現她身體一直向右偏。向右轉動她的頭部,見到她眼球在向右旋轉;向左轉動時,眼球也會向左旋轉,但幅度較小。我請她躺下、頭向右轉,就見到她眼球不停地旋轉,而躺下時頭向左轉,則無此現象。右側橢圓囊眼肌誘發電位(o-VEMP)呈現異常,原來是罹患了右側水平半規管及後半規管耳石沉積症,併發橢圓囊病變。
根據解剖,橢圓囊位於內耳球囊及半規管之間,內有水平排列的耳石斑,耳石斑下有纖毛,用於感受水平方向(前後左右)的加速度,例如站在向左傾斜的斜坡上時,左側橢圓囊輸出訊號增加,右側橢圓囊輸出訊號減少,我們感受地面向左傾斜,身體自動向右偏以維持平衡。
在本案例,耳石脫離右側橢圓囊耳石斑,沉積於右側半規管內時,右側橢圓囊內的耳石斑會減輕,前庭訊號輸出減少,左側前庭訊號正常輸出,相對較多,使我們以為地面正向左側傾斜,於是頸部及身體就會向右側矯正,企圖維持平衡。久而久之,前庭神經核發揮調節作用,暈眩消失,但因疾病仍在,頸部肌肉依然在進行代償作用,乳酸堆積、痙攣僵硬。
此病治療以耳石復位術為主,應設法把耳石轉回橢圓囊內。口服肌肉鬆弛劑及止痛藥,或是局部熱敷、經皮電刺激或頸椎牽引等物理治療,都只能治標。有類似病症,宜先正確就醫。
(作者為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