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捷/台南報導〕很多人聽到看牙齒、磨牙機的尖銳聲響,就緊張到不行,例如無法順利溝通孩童、身心障礙者等,不只患者不舒服,對牙醫師來說也是一種挑戰,不過成大醫院推出的自費項目「牙科鎮靜」,「鎮靜」類似全身麻醉,但患者仍可自主呼吸,同時達到讓患者降低焦慮、喪失記憶,等在恢復室醒來,檢查或是手術已經完成。
成大醫院麻醉部主治醫師張豪訓說,「牙科鎮靜」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00年前,美國牙醫臨床上使用笑氣協助拔牙,患者在看牙醫的心理感受,直到最近幾年才受到重視,過去大腸鏡、胃鏡其實也沒有麻醉、鎮定劑,民眾必須忍受不舒服的感覺來檢查,直到現在做大腸鏡、胃鏡已經有了全身麻醉的選項。
事實上,牙科臨床也有全身麻醉的醫療行為,不過因無法自主呼吸,需要插管協助,所以必須在手術房中進行,張豪訓說,「鎮靜」也是麻醉的一種,但是接受鎮靜麻藥的患者可以自主呼吸,並降低焦慮、失去記憶,血壓、心跳仍可維持正常。
雖然鎮靜不同全身麻醉,但麻醉醫師仍要仔細評估患者的條件,例如身高、體重,空腹時間有多久?避免鎮靜中因嘔吐導致吸入性肺炎,以及在近期是否有呼吸道感染,避免鎮靜中可能產的呼吸道併發症。
在鎮靜操作上,麻醉醫師會以點滴注射麻藥,視情況採用插管,同時全程會有麻醉醫師監視腦波狀態,但是由於沒有文獻顯示接受麻醉是否會影響兒童的腦部發展,所以張豪訓說建議,最好滿3歲的孩童再接受牙科鎮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