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義大利50歲婦女母語為義大利語,但有次突然出現說、寫障礙,說了5分鐘左右不清楚的話後送進急診室。醫療人員表示,該名患者可能因確診COVID-19傷害到腦神經,引起外國口音症候群(FAS)。醫師表示,外國口音症候群是一種語言障礙,會使語音突然發生變化,患者說母語時會突然參雜外國口音,不過由COVID19引發非常罕見。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表示,外國口音症候群患者可能從沒接觸過母語外的語言,但講話時卻自帶外國口音,且無法標準流暢的使用自己的母語。全球外國口音症候群患者才100多例,導致外國口音症候群的因素可能有2種:
●腦損傷:目前案例多半源於中風、創傷性腦損傷、腦腫瘤或多發性硬化症等神經疾病,這類神經受損患者中,女性比例多於男性,超過一半的患者在中風後罹患外國口音症候群。可能大腦部分區域出現異常,例如運動皮質、運動前皮質或基底核和大腦前額葉底,或對語言產出格外重要的布若卡氏區(Broca’s area),根據受傷位置不同,說話時可能沒辦法好好控制音調、音節或發音,再自然不過的子音、母音轉換都會出現問題。
●精神疾病:也有研究指出,外國口音症候群症狀,可能和患者本身患有思覺失調症、憂鬱症和轉化症狀問題有關。此外,有些患者組合句子時,也會有順序錯亂的問題。
不過,黃軒指出,若口音可以稍作變化,或在國外生活一陣子後出現新的口音,基本上都不能算是外國口音症候群。神經學家惠特克在1982年首度發表,外國口音症候群的診斷標準:
●患者不會說母語外的語言,且有中樞神經系統受損的病史。
●排除精神疾病,例如思覺失調症或憂鬱症。
●對病人語言表達與理解能力,做臨床測試評估。
●做腦部核磁共振掃描檢查,看腦內有無腫瘤、出血、梗塞、腦水腫或其他腦袋疾病。
黃軒表示,目前醫學界針對外國口音症候群的治療方法很有限,多半根據個案症狀,幫助病人調整、發音、加強語意理解等作法。
此疾病其中一個症狀是嘴巴、舌頭和下顎等部位的運動障礙,因此讓病人練習口腔動作時,若有視覺和聽覺上的回饋做參考,也能幫助他們重新學習、模仿,找回自己原本的講話方式,語言治療是這些患者主要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