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良昇/台北報導〕攸關尊重病人醫療自主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實施已4年,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今舉行公聽會,邀集學者專家探討實務經驗及改進之道,專家聚焦在「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費用過高,導致普及性不高等問題,促衛福部編列經費補助。
立院衛環委員會今舉行「病人自主權利法」公聽會,邀專家學者討論病主法實施4年的檢討因應。衛福部說明,病主法於2019年1月6日實施,使具完全行為能力的意願人可以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事先立下書面的「預立醫療決定」(AD),自主選擇接受或拒絕醫療。
衛福部報告指出,統計至2023年2月底,共計4萬5621人簽署預立醫療決定,年齡分布以55歲至74歲為大宗,另全國計有246家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醫療機構。
台灣社區醫院協會常務理事、嘉義市陽明醫院院長謝景祥表示,從前台灣人沒有不當植物人的權利,在病主法推動後,現在可以了,但推動的最大障礙就是諮商費用,也有很多人覺得沒急迫性,醫師更不敢主動跟病人講而推廣有限。
謝景祥指出,台灣老人現在有400萬人,每年約有20多萬人死亡,病主法推動4年至今,卻僅有4萬餘例預定醫療決定。事實上,病人自主權利應是基本人權,不需要民眾花錢去買,建議衛福部5年編50億元預算,讓65歲以上的民眾諮商,若能5年完成250萬例,就能達老人的一半以上。
台北市聯合醫院社會工作室主任楊君宜也說,病主法執行4年完成4萬多人,其中有20%是由北市聯醫完成。實務面上,很多民眾在經過宣導後非常有意願,但聽到需要費用就裹足不前。
楊君宜指出,65歲以上的長者用掉40%的健保費用,中間有多少是無效醫療其實是要去思考的,建議諮商費用能比照美國,入住長照機構強迫提供諮商訊息。
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台大家醫部主任程劭儀以自身的研究指出,台灣民眾對病人自主權利的接受度高,超過我們想像,但希望醫師要主動提醒,否則很難啟動。相關研究也指出,病人跟家屬都認為能越早介入越好。
「台灣病人跟家屬都很願意接受,爲什麼普及率低?」程劭儀認為,近年疫情阻礙病人簽署,此外,病人的認知也會影響,對於簽署過程不熟悉而造成障礙。
費用也是關鍵因素,程劭儀表示,台灣的醫療費用低廉到好像不用錢,突然諮詢要花費2、3千元,變成只有特定有錢、知識階級會做,但應要更普及大眾,讓所有人都能接受諮詢。
民進黨立委洪申翰則提到,有7成的預定醫療決定在六都,其中台北市就佔了36%,比新北市高3倍、比高雄市高6倍,比起都會區,非六都縣市絕大多數對於預立醫療諮商、預立醫療決定非常陌生,應注意城鄉差距。
與會學者專家也提及社會風氣、諮商量能、醫師養成教育諸多問題,討論熱烈。衛福部常務次長周志浩表示,病主法實踐至今到了要檢討改進的時刻,諮商費用是最大挑戰,會從預算面突破,並讓諮商過程兼顧品質,符合實際需要,其他面向也會進行系統性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