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您時常聽到「嗡嗡」聲或「躂、躂」聲,卻不知道罹患耳鳴還是腦鳴?醫師指出,耳鳴通常有固定頻率及方位,聽力檢查呈現異常;腦鳴則通常沒有固定頻率及方位,腦波檢查呈現異常。其中,2者治療方式不同,耳鳴建議找出耳疾接受治療,否則恐衍生腦鳴;若罹患腦鳴則建議作息正常,並避免喝咖啡、濃茶或酒精。
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陳建志、曾秉濤表示,在耳鳴門診中,常常被患者詢問,罹患的是耳鳴或腦鳴。他說明,2者都是在沒有外界聲波傳進耳部的情況下,患者卻能感受到聲響。因此要辨別是耳鳴或腦鳴,不僅困擾患者,也考驗醫師專業,畢竟後續治療策略不同。
耳鳴、腦鳴治療方式
陳建志、曾秉濤提醒,不管罹患耳鳴或腦鳴,均應儘早就醫、找出病因與接受治療,以利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耳鳴:建議找出耳疾好好治療,否則肌肉緊繃、精神焦慮與睡眠障礙,會使大腦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功能異常,聽覺訊號在胼胝體內形成迴路,不斷地向大腦傳送訊號,衍生腦鳴。之後即使耳疾緩解,耳鳴減輕,若聽覺迴路未消退,腦鳴會持續一段時間,但聲響不同於原本的耳鳴。
●腦鳴:建議作息正常,避免飲用咖啡、濃茶或酒精,接受神經傳導物質受器調節劑、經顱磁刺激術、生理回饋訓練或正念減壓術治療。所幸單純的腦鳴並不會衍生耳鳴,只會放大耳鳴,產生聽覺過敏。
耳鳴5大成因
陳建志、曾秉濤指出,耳鳴顧名思義就是「週邊耳部病變所產生的聽覺」,包括外耳、中耳、內耳耳蝸及聽神經,通常有固定頻率及方位,聽力檢查呈現異常。
●耳垢、昆蟲或砂粒黏在耳膜上,改變姿勢時撞擊耳膜。
●鼔膜張肌或磴骨肌痙攣,間歇性拉扯耳膜或聽小骨。
●耳咽管肌痙攣,間歇性改變中耳腔壓力,震動耳膜或聽小骨。
●梅尼爾氏病或耳蝸炎時,內淋巴液壓力大增或比重增加,聽毛與蓋膜間發生剪力位移,聽毛細胞發出聽覺訊息。
●耳垢阻塞、耳膜破裂、中耳負壓、聽小骨硬化、耳蝸受損、聽神經老化等,患耳聽覺訊號傳入減少,腹側耳蝸神經核自動減少抑制效應,允許背側耳蝸神經核把身體感覺訊號傳進聽覺路徑,大多數患者會聽見持續性的「嗡嗡嗡」,卻有人聽見的是動脈搏動聲、血液流動聲或肌肉收縮聲。
腦鳴5大成因
陳建志、曾秉濤說明,腦鳴顧名思義就是「腦部所產生的聽覺」,通常沒有固定頻率及方位,腦波檢查呈現異常。
●顳葉癲癇發作,影響聽覺皮質,患者會聽見鈴聲、音樂聲、喇叭聲或言語聲,其實是聽幻覺。
●偏頭痛發作、腦幹缺血、焦慮或失眠時,腦幹腹側耳蝸神經核及聽覺神經路徑暫時失去調控(抑制)聽覺訊號的功能,並允許背側耳蝸神經核把其它感覺訊號傳進聽覺路徑,最後大量且多餘的聽覺訊號,向上傳遞進入大腦。
●基底動脈扭曲,壓迫某側腦幹,動脈搏動時,干擾聽覺神經路徑,產生宛如打字機般快慢不一的「噠、噠」聲。
●頭頸部肌肉痙攣,過勞時乳酸堆積,大量痛覺訊息經由三叉神經或頸脊神經傳入腦幹,影響聽覺神經路徑,產生聽錯覺,宛如置身地下室時的背景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