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碧/台北報導〕臉色紅潤未必是氣色好,若還伴隨皮膚癢、暈昡、容易疲倦(虛累累)等症狀時可別掉以輕心,醫師建議,應先抽血檢測看血色素和血球等數值是否有異常,若明顯高於正常值,需確認是否造血功能異常,以致罹患「骨髓增生性腫瘤」(簡稱MPN),若置之不理,不僅中風、心肌梗塞風險比一般人高,也可能進一步發展成血癌!
抽血檢測各數據異常高 骨髓造血過度所致
80歲的黃太太4年前抽血檢查發現血紅素、血小板、白血球、血容比等各種數據異常高,高到診所在第一時間還以為檢體「遭到污染」向她致歉,但第二次抽血檢查報告還是異常,診所才確認真的是有問題,經轉診確認她罹患了「真性紅血球增生症」,這才曉得,原來她變得容易疲倦、經常暈眩到站不起身、三不五時皮膚過敏,不是老化,而臉色紅潤不是氣色好,是骨髓造血過度的症狀。
嘉義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志丞指出,骨髓增生性腫瘤在我國的發生率約為10萬分之2.37,而根據我國癌症登記資料顯示,骨髓增生性腫瘤病患從2015年一年新增264例,到2019年一年新增559人,5年間成長一倍,和診斷技術進步,與國人警覺性提高等有關。
陳志丞表示,此病是因為骨髓造血幹細胞基因突變、導致骨髓造血不受控制異常增生,除了真性紅血球增生症(PV),還包括原發性血小板增生症(ET)以及原發性骨髓纖維化(MF)等。
症狀不具特異性 6成病人因出血或血栓確診
陳志丞表示,骨髓增生性腫瘤的症狀除了容易疲倦、夜間盜汗、搔癢、發燒、體重減輕、耳鳴、頭痛、失眠,患者還可能伴隨有脾臟腫大,所以有些人會有腹脹、食慾不振、體重減輕。此外,因為血液太濃稠,患者也可能會因為血液循環障礙,表現出包括頭暈或是視力模糊,甚至手腳末端因為血液循環障礙出現手麻、腳麻等症狀,但因症狀和一般疾病不易區分,而抽血檢測是最好的方法。
陳志丞也提醒,骨髓增生性腫瘤患者也容易發生血管栓塞併發症!文獻顯示,即便是在西方先進國家,這類疾病患者從出現症狀、到就醫確診,平均約莫兩年!且其中超過6成病人是因為中風、流鼻血、血尿、肺栓塞等「出血」或是「血栓」事件才確診。「有時候查閱病人兩、三年前的報告,發現患者早就有異狀,只是沒有積極就醫,不知道要預防。」
年輕人也需慎防 勿輕忽抽血報告
台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主治醫師侯信安指出,「不管是年輕人或是年紀大的患者,臨床上都曾遇到已經出現心肌梗塞、腦中風才診斷出來。實在十分可惜!」希望民眾發現相關臨床症狀能即時就醫。此外,若常規血液檢查有異常,不管是過多、過少,都要進一步尋求醫師的評估與複檢。以期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才能早期介入治療。
侯信安指出,以黃太太罹患的真性紅血球增生症為例,臨床上將患者依血栓發生風險區分為高危險族群(年齡超過60歲或曾經有血管栓塞病史)與低危險族群。
低危險群可放血治療或吃阿斯匹靈
低危險族群一般採取放血治療,「就像捐血一樣,把紅血球放出來丟棄,用以減少患者紅血球數目,目標希望將血容比降低至 45% 以下,如此可大幅降低併發症出現的機會。」也可能讓患者同時服用阿斯匹靈,減少血小板凝集,也可減少栓塞機會。
高危險群需口服化療藥或干擾素治療
針對高危險族群,除了放血之外,通常會合併口服化療藥物或者是干擾素治療。近年美國FDA、歐盟EMA以及台灣等多國核准新型長效干擾素( ropeginterferon alfa-2b)用於真性紅血球增生症治療。台灣健保署並於9月1日通過,針對部分極高危險、對傳統治療效果不好的族群已提供健保給付。
骨髓增生性腫瘤關懷協會已成立 宣導防治觀念
為了讓更多民眾認識骨髓增生性腫瘤,侯信安特別發起成立骨髓增生性腫瘤關懷協會,並擔任該會理事長,他期盼能提升民眾對於骨髓增生性腫瘤疾病的認知。另外,也將提供衛教資訊讓病友獲得醫療新知、生活照護、醫療資源等相關資料,同時協助病患轉介。
他更期待能夠串連更多醫療團隊、病人團體,共同努力改善患者的治療狀況。他也期許在政府的支持下,未來有更多更好的藥物可以健保使用與新穎的臨床試驗能在台灣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