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一名50幾歲的石姓女子,因肩頸痠痛、手麻手冷、手有腫脹感、心跳不規律與心悸,以及生活品質變得很差就醫,就醫後確診為胸廓出口症候群。對此,中醫師表示,中醫會以行氣活血、化瘀通絡的中藥調理與針灸治療,除治療外,日常也要遵守4原則,才能緩解不適感。
羅明江中醫診所院長羅明江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胸廓出口症候群好發於低頭族(打電腦姿勢不良)、運動員(手部舉高運動)、教師(寫黑板) 、油漆工(粉刷作業)等。此症候群主要原因有斜角肌緊繃、鎖骨跟肋骨間的空間狹窄、胸小肌過度緊繃,而造成神經與血管被夾到而引起手麻,手感覺冰冰的,甚至兩隻手的溫度會有明顯的差異。
羅明江表示,因為肩頸附近的肌肉緊繃,常常在X光可以看到頸椎的生理曲線過直;但是這個症狀表現不典型,容易與其他病症混淆,所以不容易在第一時間被診斷出來。因此在中醫治療上一般會以行氣活血、化瘀通絡的中藥調理與針灸治療;加上局部貼布、痠痛軟膏、痠痛噴劑的使用,緩解不適感。
針灸治療
羅明江說,由遠端取穴如後蹊、外關、曲池穴,可以針對這三個穴位,做一經絡的調理。而近端取穴由醫師依臨床狀況而決定。
曲池穴(手陽明大腸經):增強氣血循環,清熱消腫,緩解頭重、頭痛、關節疼痛。
外關穴 (手少陽三焦經):消炎止痛、解熱清表。主治上肢關節痛、偏頭痛、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
後谿穴(手太陽小腸經):安定心神、清心解鬱。改善後頸疼痛、頭項頭痛、上肢痠麻、手肘臂痙攣、肘臂與手指攣急。
羅明江提醒,除了中醫調理與針灸治療外,日常生活像是避免穿著太緊的上衣、避免手部反覆上舉的動作、打電腦時保持正確的姿勢,避免時間過久、適度運動,才能預防胸廓出口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