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父親在公司受了氣,一回到家,看見孩子就怒罵:「你怎麼功課還沒寫?都放學超過一小時了……」,甚至太太也遭殃,一併被罵,而這種只敢向妻兒發怒,不敢無法跟主管、上司由衷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也無法袒露自己的怒氣和相關的真實情緒的情形,這是心理防衛機制中很常見的「轉移」。
臨床心理師洪培芸在她的新書《心理防衛──壓抑、投射、成癮……我們用傷人傷己的方式保護自己嗎?》(寶瓶文化出版)中,解析了15種常見的心理防衛機制,其中「轉移」就是最先被介紹的防衛機制。
妻兒非代罪羔羊 別把怒氣合理化
洪培芸說,之所以會出現「轉移」的心理防衛機制就在於當事人將強者引發的不愉快情緒,導向相對而言比較弱,不會對你造成威脅感、沒有能力傷害你的代罪羔羊上,把無辜的他(或她)作為情緒發洩的出口,將他(或她)當成出氣筒。在表面上,歸咎於是他做了什麼不對的事,才招致你的怒火。你的憤怒是情有可原的,一切看似合情合理,有其脈絡可循。然而,如果你站在更高的層次,願意抽絲剝繭,誠懇地直面內心,就會發現每個人都會有「合理化」自己言行的心理機制。
洪培芸直言,將自己的怒氣轉移到孩子或伴侶的身上,其實行徑如同家暴。在家庭當中,孩子及伴侶時常成為「轉移」作用下的犧牲品,這是因為年幼的孩子往往不會反擊。孩子多半是居於弱勢,也尚未發展出足夠的認知能力,去理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至於伴侶,伴侶不是上司,對於自己的職位及收入薪水沒有生殺大權。即使進入婚姻關係之初,雙方是平起平坐,關係理應是彼此對等,沒有誰握有更高的權力。
然而,久而久之,在外面工作賺錢,或者薪水領得比較多的人,彷彿就成了親密關係中握有實權,位居高處的人;可以發號施令,可以頤指氣使,凡事由他說了算;可以顛倒是非黑白,事件因果的順序,再加上所謂「家醜不外揚」,許多事情都是關在自家門裡反覆上演,直到釀成了悲劇。
不想當壞人 應學習正確排解情緒的方法
洪培芸提醒, 沒有人出生就立定志向要當壞人,也沒有人存心破壞自己的家庭及人際關係,精心設計、想方設法來傷害自己的伴侶及兒女。然而,漫長人生中總會有挫折、失敗、困頓與打擊,產生讓人難以忍受、不願面對、暫時沒有能力,以及還沒有學會透過正確方式而排解、有效轉化的痛苦情緒。
如果能看穿關係裡的弱肉強食,始於心理防衛機制當中的「轉移」。不再怪罪命運,走出無能為力,學會正確的負向情緒轉化方式,就能跨越困境。
善用昇華等機制 創造正能量
她提醒當事人,如果能將自我的能量引導向積極、建設性的方式及表現上,也就是正向的心理防衛機制,例如補償、昇華及幽默上,把它轉化為創造的能量,不僅不會傷害家人,破壞人際關係,也不會形成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