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許多媽媽在寶寶出生後,就面臨生理與心理上的壓力,進而有了「產後情緒障礙」,捷思身心醫學診所院長李旻珊在臉書粉專「身心科 李旻珊醫師」及個人平台發文表示,產後情緒障礙包含較輕微的產後情緒低落、較嚴重的產後憂鬱症,甚至最嚴重的產後精神病,其中產後情緒低落的發生率高達70%-80%,而產後憂鬱症的盛行率約為10%,產後精神病發生率為千分之1。
產後情緒低落症狀
李旻珊指出,產後情緒低落的情緒障礙程度較輕微,發生率相當高,約有7-8成的孕媽咪都曾經歷過。大約在產後3-5天,就會開始出現以下症狀:
●短暫的情緒不穩定、悲傷或煩躁不安
●不自覺想掉眼淚
●懷疑自己沒有能力養育寶寶
李旻珊提醒,產後情緒低落的狀況一般不會超過兩週,在這段期間,先生或親友可以多給媽咪情緒上的支持,多傾聽媽咪的心聲,症狀就可以緩解。
產後憂鬱症症狀
李旻珊表示,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一般發生在產後12週內,其症狀與重度憂鬱症類似,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出現憂鬱情緒
●對原本喜好的事物不感興趣
●思考遲鈍或難以做決定
●容易疲累、睡眠和食慾改變
●出現過度自責、內疚感、甚至想要自殺的想法
李旻珊指出,產後憂鬱症的病程為兩周以上,且大多發展迅速,若沒有尋求專業醫師治療,可能會持續超過半年,使病程慢性化(產後一年仍處於憂鬱狀態),或是增加之後重度憂鬱症發作的風險。
產後精神病症狀
李旻珊表示,最嚴重的產後精神病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一,通常出現在產後兩週,造成以下症狀:
●容易疲勞、失眠、煩躁
●情緒起伏大
●變得多疑、出現不合理的想法(例如:誤認胎兒已死亡、胎兒被掉包等)
●對於寶寶健康議題,出現罪惡感或無力感
李旻珊強調,除了以上問題,產後精神病的媽媽約有5%的自殺率及4%的殺嬰率,必須立即接受積極的治療。
產後憂鬱症發生原因
李旻珊表示,雖然產後憂鬱症發生的確切原因,目前尚未有定論,但卻與生理、心理及社會層面有極大的關聯。
●生理層面
李旻珊指出,媽媽產後雌性激素與黃體素會急遽下降,而其他神經傳導物質(如色胺酸、正腎上腺素、皮質醇等)也都會減少,影響媽媽情緒的起伏。另外,生產後也會出現許多生理不適反應,像是胯下疼痛、漏尿、痔瘡等等,這些問題也都會帶給媽咪壓力。
●心理層面
李旻珊提到,成為媽咪後,媽媽們做為照顧者,心理壓力會急劇增加,需要隨時擔憂寶寶的狀況,並及時切換職場、母親的角色,從一個被照顧者轉變為照顧者的角色;產後身形改變、因照顧使時間變的零碎,懷疑自己是否適任等,也是媽咪們的壓力來源之一。
●社會層面
李旻珊指出,原本夫妻雙人的關係運作穩定,加入了新生命,便形成了三角關係,一開始不免會歷經震盪,若此時長輩也有許多教養上的意見,便會成為多角關係,對新手媽咪帶來不小的壓力,若遇到新手媽咪無法產出足夠的母乳,或是僅餵孩子配方奶而遭受親友的指責,甚至覺得自己是個不負責任的媽咪,引發產後憂鬱症症狀。
產後憂鬱症門診
李旻珊表示,若懷疑自己或身邊的新手媽媽有產後憂鬱症的問題,可以先上網填寫產後憂鬱症量表「愛丁堡產後憂鬱症評估量表」,若分數達13分以上,建議及時尋求「身心科醫師」的專業協助。
李旻珊說明,門診中的身心科醫師會與媽咪進行深度會談,了解媽咪的家庭背景、目前的生活型態與壓力來源,確認是否有產後憂鬱症,再進一步判斷治療的方針,治療則建議優先選擇「非藥物」的治療方式如:營養素治療、心理治療、芳香療法、微電流刺激治療等,若太嚴重則需考量加入藥物治療的整合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