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受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影響,今年4大癌篩檢數較去年同期減少29萬547人,降幅10.48%,其中以大腸癌篩檢人數掉最多,減少約12%,醫師擔憂,延遲檢查和治療在國內外普遍造成了新的醫療危機,此情形若無法改善,未來勢必造成大腸癌發生率與死亡率的上升。
基隆長庚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於「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發文表示,自從升級成三級警戒後,許多原本計畫在5月中檢查的民眾,被迫延遲到這個月才做內視鏡檢查,其中有幾位是因為糞便潛血陽性,需要做大腸鏡進一步釐清原因;而近年來衛生單位(衛生所)對糞便潛血陽性個案的追蹤非常積極,一旦篩檢到陽性,都會主動用書面及電話通知病患去胃腸科或直腸外科安排大腸鏡檢查,不過有時因為種種因素,大腸鏡會拖到幾個月後才做。
「晚一點做大腸鏡,對大腸癌的發生或嚴重程度有什麼影響」?錢政弘提到,曾有研究指出,延遲做大腸鏡的時間越久,病情會越嚴重,且相較於1個月內做檢查,間隔時間若超過9個月,大腸癌發生的風險會高1.75倍,間隔時間若超過9個月以上,得到第三期大腸癌的風險更多出2.8倍,第四期則是多1.5倍。
錢政弘強調,有鑒於在診斷出大腸病變後還需要陸續做其他檢查、轉診和手術, 國內外的專家都建議「糞便潛血呈現陽性到接受大腸鏡確診」的時間,應該控制在6個月內完成;而糞便潛血檢查若呈陽性且「濃度」很高(檢測值大於150 μg/g),則更要立即做大腸鏡檢查,按以往統計,這類人每10位即有1位罹患大腸癌,罹癌風險幾為一般人的100倍;因此錢政弘提醒,癌細胞通常是無情的,越早發現,才能越早治療,並遏止病情惡化。
國健署補助50-75歲國人每2年1次的糞便潛血檢查,該檢查沒有侵入性、也不會造成疼痛,檢查前不必限制飲食,呼籲符合補助資格的民眾可以帶健保卡到醫療院所領取採便管,驗出陽性也應儘速回診檢查,阻斷癌前病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