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錦義/花蓮報導〕大年初三台東發生一起駕駛疑似腦部「動脈瘤」破裂導致昏迷的車禍意外,花蓮慈濟醫院高齡整合照護科主治醫師許晉譯今天製作簡易的圖文卡來說明,動脈瘤又被稱為腦部無聲的不定時炸彈,大多數的人,在腦動脈瘤破裂的前一刻,一點預兆、一點感覺都沒有,如果真的非常擔心,可透過健康檢查去進行評估,有機會提早發現。
動脈瘤最主要形成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就是「血管壁相對脆弱」,許晉譯說,血管脆弱的原因,有可能是先天基因問題;至於後天原因通常跟動脈硬化有關,動脈硬化又跟抽菸、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高齡等等相關。而第二個原因就是「失控的高血壓造成血管向外突出」;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即使患者因為年紀大或者血管壁相對比較脆弱,只要把血壓好好控制,其實形成動脈瘤的風險會下降很多。
許晉譯說,動脈瘤的好發年齡約在50到60歲的中年時期,好發族群則是三高慢性病患者,尤其是有抽菸習慣的人,抽菸與動脈瘤的形成有高度相關性,建議三高慢性病患者要戒菸,來避免這個有多重危害性的隱形殺手。另外,血管長期處於發炎狀態者,例如某些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血管壁相對較為脆弱;還有有動脈瘤家族史的人,特別是一等親之內,通常代表血管壁的某些彈性因子可能有問題,需要特別注意有沒有這類疾病的可能。
有動脈瘤不代表一定會破裂,許晉譯說,決定動脈瘤是否破裂的因素有很多,動脈瘤的大小、形狀、位置、血壓是否有控制,是否有戒菸等等,都是影響動脈瘤破裂的關鍵因素;平均來說,每100位動脈瘤患者,大約每年會有1位患者有動脈瘤破裂的情形;所以說,如果控制得好,動脈瘤破裂的風險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高。
但是這不代表可以忽視這顆「炸彈」!許晉譯醫師強調,動脈瘤患者可以考慮,以觀察跟控制危險因子為主的保守治療,也可以選擇栓塞或是夾除等積極治療,不過不管什麼治療方式,都需要透過專業醫師評估,千萬不可以在發現動脈瘤後,就拒絕跟醫師討論後續的處置方針與策略。
許晉譯說,目前有效的檢查方法,有核磁共振以及電腦斷層血管攝影這兩種,因前者不需要打顯影劑的關係,大多數人會選擇前者去進行檢測;目前臨床證據只有支持少數高風險的患者,去接受以篩檢為目的動脈瘤檢測,例如,一等親內有動脈瘤病史或者有蜘蛛膜下腔出血病史者、有主動脈瘤或者主動脈窄縮,以及有多囊腎病史或家族病史者,都屬於罹患動脈瘤的高風險者。
從臨床結果來看,動脈瘤破裂多半會造成非常嚴重的結果,會有頭部劇痛的症狀甚至是昏迷死亡,許晉譯說,民眾平常要保持規律的的生活作息、多運動維持血管彈性,有三高疾病的慢性患者要特別注意控制高血壓,而抽菸的病人,強烈建議一定要戒菸,從自我健康管理開始預防動脈瘤,降低動脈瘤產生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