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俊鋒/台南報導〕奇美醫學中心自2016年底開始,已將3D列印技術應用於器官捐贈者身上,以仿真的腎、肝、心…等內臟,於手術後放回,彌補大體的「缺憾」,迄今達27例,讓家屬心靈得到更多的慰藉。
奇美醫療副院長暨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田宇峯今天表示,這27例共96個器官,包含腎臟45個、肝臟26個、心臟21個、胰臟4個,以玉米粉為原料,採用3D列印技術仿真製作。
田宇峯,奇美醫學中心於1999年完成首件移植手術,迄今器官勸募個案逾200例,而照顧捐贈者家屬的心情也很重要,因此後來配合採用3D列印技術,給予捐贈者最大的尊重。
奇美醫學中心為配合衛生福利部推動全國器官捐贈,在大廳舉辦系列宣導活動,藉由擴大參與層面,增加社會共鳴與迴響,內容包含「有獎問答」、「同意書簽署」、「時光故事播放」等。
現場還有「生命故事海報展」,以及通訊軟體的網路分享等;另外結合安寧療護的宣導活動,簽署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讓民眾對器官捐贈、安寧療護有更深層的認識。
院方今天以「愛‧傳承‧生命」為主題,由田宇峯帶領醫療團隊進行器官捐贈的宣示,他強調,台灣於1968年成為亞洲實行第1例器官移植(腎臟移植)的國家,近幾年器官移植醫學蓬勃發展,讓器官衰竭的病人燃起一線希望,更多期盼能透過器官移植,而延續生命。
台灣採取器官捐贈機制為自願捐贈(Opt-in),即為器官的來源為病人生前簽屬器官捐贈同意書,或是家屬同意之,死後才可摘取器官;而從研究文獻中指出,捐贈者家屬捐贈的考量因素為病人生前曾表達過意願,或是家屬曾聽過或是具有器官捐贈的認知而促成器官捐贈的可能性。
田宇峯認為,積極宣導民眾對於器官捐贈多加認識了解有其必要性,並以尊嚴、尊重的做法,彌補受贈者家屬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