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惠茹/台北報導〕糖尿病關懷基金會今天表示,15年來國內第二型糖尿病年齡標準化的死亡率下降超過4成,從1.5降到0.89%,執行長蔡世澤分析,主要來自藥物多樣化和控糖意識提升,提醒糖友多加注意糖化血色素這個重要指標。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今天在「糖尿病與血友病照護與變革」活動中表示,國人糖尿病盛行率近10%,幾乎平均每10人就有一人是糖尿病患者,其中以第二型糖尿病為主,罹患人口達近220萬人,已經超過一個台南市的總人口。
蔡世澤指出,而糖尿病患者的死亡主因不僅是糖尿病本身,疾病所引發的共病也是原因之一,糖尿病併發症包含眼睛、腎臟病變,和心臟血管疾病等等,平均每4位糖尿病患者就有1人具有心血管疾病,根據資料,糖友死亡主因為心臟病與腦中風佔近2成。
蔡世澤表示,從2000年到2014年,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年齡標準化的死亡率下降超過4成,主要是因為治療藥物演進和患者控糖觀念提升,從前者可以發現,台灣醫生處方行為有所改變,過去藥物選擇少,現在則都是多重組合,混搭方式成為主流,尤其第二型糖尿病不只一個發病機制,需要不同藥物搭配調理。
蔡世澤分析,除了藥物多樣性提升,也來自控糖觀念也有顯著提升,病人自己是糖尿病控制的關鍵,而糖化血色素是一個重要控制指標,血漿中的葡萄糖會附著於血色素上稱為糖化血色素,檢查糖化血色素可以了解血糖控制情況,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每年接受糖化血紅素檢查比15年前成長翻倍,從33.2%上升到71.2%。
而血友病的治療變革過程,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陳宇欽表示,台灣有超過1500名血友病患者領有重大傷病卡,其中大多是A型患者,B型次之,比例約是3比1,現在治療方式以預防性治療為主,透過維持患者體內凝血因子活性,避免長期頻繁出血或關節病變。
陳宇欽指出,即使有預防性藥物,過去A型患者一週要注射2到3次凝血因子,B型則是每週1到2次,近年來長效型藥物的進步,可以改成4到7天注射一次,對於小朋友很有幫助,減少父母照顧負擔。
陳宇欽也提醒,過去血友病患者有錯誤迷思,認為要避免受傷出血的風險,所以不能運動,其實應該要適度運動,挑選合適的運動項目,適度規律運動以訓練肌肉強度,才能帶給關節更好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