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賢義/台東報導]隨著高齡社會到來,因器官老化所引發的疾病不容忽視,肌少症是其中之一。台北榮民總醫院台東分院家庭醫學科醫師黃偉倫表示,肌少症的原因有可能純粹是因為年紀老化所造成,其他的原因還包含活動力下降、疾病、營養不良;肌少症和衰弱症都被認為是老年病症候群的表現,兩者可能都和肌肉骨骼系統的老化相關,甚至有人將兩種現象合併,統稱「骨肌減少症候群」,籲高齡族主動篩檢。
準確測量肌肉質量不像量測身高、體重、血壓般容易,需專業儀器。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建議,可使用小腿圍當作肌肉測量標準,因為小腿的皮下脂肪較少,不容易受到內臟影響,過去的各國研究也都顯示,小腿圍的寬度跟肌肉量呈現高度相關。
5O歲以上中、老年人量小腿圍評估罹病風險
黃偉倫表示,研究顯示,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的小腿圍如小於34公分、女性32公分,就有肌少症的風險,應該趕緊做運動、補充蛋白質,以免繼續流失。當發現自己或家中高齡者有肌少症風險,可以到高齡醫學或家庭醫學科門診接受進一步診斷,後續檢查包括肌肉強度檢查、手部握力檢查、行走速度評估,甚至安排更準確的雙能量X光吸收儀或生物電阻測量分析,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不良的後遺症。
高齡者另補充鈣質 防骨質流失
肌少症怎麼預防與治療?黃偉倫指出,最有效的方法是營養的補充搭配適當的運動,營養的補充主要為蛋白質,每餐約攝取25至30公克,如大豆蛋白、牛肉、魚肉等,高齡者應該搭配鈣質適度補充,避免活性維生素D下降,延緩骨質流失。
其次,要活就要動,延緩肌肉流失,運動的形式以有氧運動、漸進式阻力運動的訓練最能有效增加肌肉質量、強化肌力。排除特殊情況,選擇開立運動類型時,必須兼顧運動的安全性及個別長者的興趣,尤應注意視力衰退與平衡的問題,避免跌倒骨折等意外發生。以肌耐力訓練而言,每週至少2次,每次間隔休息2天,從中低強度的運動開始,每次時間最好控制在20至30分鐘左右。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健康醫藥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