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母親節即將來臨,新手媽媽也準備迎接身為人母後的第一個母親節,但面對育兒初期的手忙腳亂、新生兒誕生後周圍親友注意力的轉移、身材無法恢復等問題,可能會感到憂愁而開心不起來。根據2018年1月發表於《婦幼衛生期刊》的研究指出,有21%罹患產後情緒疾患的新手媽媽,未能主動向醫療照顧提供者尋求幫助,身旁的親友不妨多多關注給予支持力量。
1/5產後憂鬱媽咪不求助
該項研究由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學者進行,研究對象為22-45歲婦女共211名,在生產後三年內接受網路調查,包含感知治療障礙量表、孕產婦社會支持量表、憂鬱、焦慮和壓力量表及有關透露產後情緒疾患的問題。結果發現,超過一半受試者呈現產後情緒症狀,但其中1/5卻未能主動透露並尋求協助;近一半的女性表示尋求協助是件極度困難的事情;超過1/3者認為社會支持不足。
高雄長庚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李昱表示,婦女在生產後,生理上由於雌激素降低,心理上可能因為無法適應角色的改變、忙於照顧嬰幼兒,輕則會出現產後情緒低落,重則衍生成產後憂鬱症。產後情緒低落較普遍,約有5到8成剛生產後的媽媽會出現,雖會出現心情低落、不易入眠、焦慮等症狀,但仍能照顧小孩。而有2成左右的婦女衍生為產後憂鬱症,症狀包含超過兩週持續性的心情沮喪、失眠、食慾不振、失去興趣、極度焦慮、難以專心、常常自責、甚至有輕生的想法。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社會文化對女性角色仍普遍存在刻板的要求,常常賦予當媽媽的角色好像天生就是要會是照顧新生兒的好手,遇到有些孩子哭鬧的時間較頻繁或任何不適,就覺得問題是出在媽媽的身上…。葉雅馨認為,可先從觀念上調整,新手媽媽要告訴自己不需要太完美或按照周圍人提供的育嬰寳典去執行,一切其實都在學習與適應中,當媽媽從來就不會是「一次到位」;也可以透過參與新手媽媽的網站或群組,分享類似的經驗,或尋求支持。
專家建議產後憂鬱的媽媽,不要太苛責自己,想想小寶貝可愛的地方,把身心的痛苦,跟身邊的先生或親人訴說,大部分的產後憂鬱媽媽得到家人的支持後,就能度過難關,若仍有憂鬱甚至想不開的念頭,就應立即去身心科門診接受藥物與心理治療。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