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介裕/南投報導〕南投一名56歲的陳姓男子,近3個月來發現轉動脖子時右頸會出現些微卡卡、痛痛的感覺,但心想自己頸部未曾受傷而不以為意,直到最近連吃東西也會出現疼痛感,才趕緊到南投市南基醫院就醫,結果發現頸部竟長了1顆結石,即是所謂的「唾液腺結石症」,經手術取出約2公分大小的結石後,目前術後恢復良好。
南基醫院耳鼻喉頸科醫師李尚儀醫指出,陳男到院陳述病情後,便先幫患者做頸部觸診,結果並無明顯腫塊、口腔視診也無結石或腫塊,遂進一步透過超音波檢查,並經電腦斷層才找到病灶,原來與「唾液腺結石症」作怪有關。
由於唾液腺管阻塞而影響了唾液的分泌,才造成患者唾液腺腫大,不過,當結石不大時,塞住的唾液會隨著腺體的壓力增大而慢慢從唾腺管的縫隙流出,但隨著結石越來越大,塞住的唾液便不易排出,也更易造成細菌滋生而化膿感染,陳某便是如此,還好手術取出結石後已無大礙。
然而,一般民眾常聽到膽、腎方面結石,對於「唾液腺結石症」可能比較陌生,其實,唾液腺是指在口腔、上呼吸消化道中分泌唾液的腺體,大致可分成3對大型腺體及許多小腺體,大腺體分別是腮腺、下頜腺及舌下腺各1對,「腮線」位於耳朵的前下方,「下頜腺」位於下頜骨角前下緣(即兩側下巴處),「舌下腺」則位於舌頭下的口腔底部,而小唾液腺主要是分布在口腔、鼻、及咽喉內約600至1000個腺體,可幫助人們滋潤口腔、幫助吞嚥、消化食物及殺菌、防止蛀牙等功能。
李尚儀說,唾液腺結石發生的原因目前醫界尚未有定論,一般都指向唾液成分改變,引起唾液腺發炎,且在發炎過程中會造成液腺狹窄,因而導致鈣化物沉積進而形成結石。
至於引發唾液成份改變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水分攝取不足、抽菸、吃檳榔、睡眠不足、還有本身體質就容易結石等等,因此,醫師提醒民眾一定要保持規律生活、運動、均衡飲食,以及每天攝取足夠的水分,還有要是身體出現異狀便要立即就醫診察,才是維持身體健康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