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超音波評估血流 揪周邊動脈阻塞

2014/11/24 06:00

執行周邊血管部位動脈血流測定。(照片提供/楊淵博)

圖.文/楊淵博

動脈血管硬化、阻塞,可能發生在全身許多地方,發生在心臟表面的冠狀動脈便產生狹心症,發生在四肢周邊血管便稱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PAD)常被忽略,因它不會致命,但是當它惡化時,卻會影響日常生活,嚴重者甚至會因血流無法到達肢體末梢,造成截肢。

◎周邊動脈疾病症狀分級

●第一級:初期無症狀

●第二級:間歇性跛行

●第三級:休息時疼痛

●第四級:難癒合的缺血性傷口

台灣本土文獻指出,近50%罹患周邊動脈疾病的患者接受截肢手術;洗腎病人發生周邊動脈疾病的機率則高達22.8%,亦即不到5個洗腎病人中,就有一人罹患周邊動脈疾病,這些病人也容易發生冠狀動脈疾病或是腦血管病變等,此病的嚴重度可見一斑!

◎周邊動脈疾病好發於那些人身上?

●年紀大(大於40歲以上)。

●三高患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其中糖尿病患罹患周邊動脈疾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3-4倍。

●抽菸,有此行為者的危險性增加4倍之多。

●其他動脈阻塞疾病(例如冠狀動脈、腦部血管等)。

◎檢查方式

ABI(踝肱指數)、周邊血管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

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僅能評估血管外觀,無法評估血流狀態,且檢查時注射的顯影劑,很可能會造成腎臟的傷害。因此,周邊血管超音波可能是較佳選擇,因無須注射顯影劑,且能評估血流狀態,可讓病人得到更好的血管狀態評估。

◎治療方式

主要是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菸等危險因子,再輔以運動來改善行走距離;若能搭配藥物的使用,效果更好。但使用藥物後,效果仍然不佳,或是有慢性不易癒合的傷口,則建議用導管或繞道手術處理。

●導管方式處理就是使用氣球擴張方式,但在腹腔內的髂動脈以及大腿股動脈,則可以考慮放置支架,以維持末梢血流;手術傷口小、復原時間短,是導管處置的特色。

●繞道手術,術後效果大多不錯,但有傷口較大、恢復時間長、傷口易感染等併發症,需經醫師整體評估後給予個別化建議。

因周邊動脈疾病不會立即致命,因此常被忽略,直到肢體末梢出現缺血性表現,才知道事態嚴重。事實上,周邊動脈疾病不難診斷,只要隨時提高警覺,控制危險因子,就可以避免發生。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