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脊髓空洞症」本土研究首登國際期刊 醫盼及早發現預後更佳

2022/09/24 05:30

林志隆醫師透過獨創手術大幅改善患者病情。(照片由亞大醫院提供)

記者林旻臻/台中報導

「脊髓空洞症」為罕見的退化性疾病,初期症狀為疼痛、痠麻,患者及醫師多半難察覺,隨病情加重,身體痛苦、心理壓力及家人負擔也隨之增加。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神經外科主任林志隆分析過往20年治療個案,發現國人從出現症狀到確診,歷時達5年以上,但術後併發症遠低於國外數據,顯見台灣醫療達國際水準,該研究已刊登在國際期刊《亞洲外科雜誌》(Asian Journal of Surgery),希望藉由首份本土案例研究,喚起國人重視。

發生率僅10萬分之2-4

林志隆表示,脊髓空洞症病因可分為先天及後天性,包括:發育異常、脊髓外傷、脊髓神經膠質細胞瘤、脊椎側彎、感染等,因脊髓內積水壓迫神經,引起感覺異常、大小便失禁、頭痛、脖子痛、肢體無力等症狀,且會逐漸加重,嚴重者會終生癱瘓,發生率約為10萬分之2-4。

林志隆說明,初期多半會將脊椎積水部位以引流方式治療,但手術風險高、後遺症嚴重,他發明「空洞-第4腦室」引流手術,在第4腦室和脊椎連接的部份插入引流管,排出積水以重建腦脊髓液循環。

林志隆將過去行醫累積超過200例個案,與國際研究逐一比對分析,建立本土首份研究報告,作為未來國內臨床治療的準則。內容提到,國內患者後天外傷致病比例明顯比國外統計高,將近83%,且患者從出現症狀到確診,得花費長達5年以上,國外平均約210天即可確診並啟動治療。

令人振奮的是,數據顯示,國內患者出現術後復發、引流管重置以及手術併發症的比率,相較美、日、德等國家比例更低,顯見國內醫療水準具國際水平。

林志隆強調,希望藉由發表台灣首份脊髓空洞症本土研究報告,提升患者、家屬以及醫護人員關注度,藉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減少醫療照護成本之外,也能讓患者享受更佳生活品質,為患者提供更完整的醫療服務。

林志隆醫師(左)發表罕病脊髓空洞症研究論文,刊登於國際期刊,希望藉此喚起國人對此疾病的重視。(記者林旻臻攝)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