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大便卡卡靠瀉劑? 五大類型瀉劑副作用一次看

2023/12/20 13:19

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今(20日)分享五大類瀉劑知識,教民眾從瀉藥類型判斷可能的副作用。 (記者邱芷柔攝)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國人生活壓力大、作息不正常加上飲食失衡,便秘成為常見困擾,不少人因此尋求「瀉劑」協助,但若過度依賴瀉劑,恐容易導致用藥量愈來愈大、效果愈來愈差,腸子更不會蠕動,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今(20日)分享五大類瀉劑知識,教民眾從瀉藥類型判斷可能的副作用。

食藥署副署長陳惠芳說,常見的瀉劑種類包括刺激性、鹽類、膨脹性、高滲透壓、濕潤性等五大類,使用瀉劑可能會引起一些常見副作用,包括腹瀉和腹痛,而長期使用則可能導致電解質不平衡和水分缺乏,進而對身體造成損害,甚至影響器官功能。

食藥署藥品組簡任技正黃玫甄進一步說明,「刺激性瀉劑」會直接作用於結腸,促進蠕動以達到幫助排便的效果,常見的成分有Bisacodyl、Picosulfate及Sennosides(番瀉苷)等,建議在晚上服用,可在次日清晨產生排便效果,然而這類藥品可能導致水瀉、腹痛和脫水等副作用,對於患有腸胃道阻塞、腹痛、噁心、嘔吐等症狀的人,應避免使用刺激性瀉劑。她提醒,刺激性瀉劑有時後會被用於減肥目的,雖然脫水可造成短期體重下降,但實際上因無法抑制卡路里吸收,並不能幫助減重。

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分享五大類瀉劑知識,教民眾從瀉藥類型判斷可能的副作用。(記者邱芷柔翻攝)(記者邱芷柔攝)

「鹽類瀉劑」常見的成分有Magnesium Hydroxide、Magnesium Oxide等,這些鹽類瀉劑可刺激腸道水分分泌,也因此會引起電解質不平衡風險,對於腎臟功能不良或患有充血性心衰竭的病患,使用鹽類瀉劑前應接受醫師評估。

鹽類瀉劑會刺激腸道水分分泌,也因此會引起電解質不平衡的風險。(記者邱芷柔翻攝)

「膨脹性瀉劑」能吸收水分並膨脹以促進排便,常見的成分有Psyllium Husk、Calcium Polycarbophil、Polyethylene Glycol等,這類藥品的作用較緩慢,使用時應搭配足夠的水分,每次至少需併服240毫升水,由於吸水膨脹的特性,患有腸胃道阻塞、腸胃道潰瘍、狹窄或粘黏狀況的人,應避免使用。

「膨脹性瀉劑」能吸收水分並膨脹以促進排便。(記者邱芷柔翻攝)

「高滲透壓瀉劑」是透過藥品高滲透壓,促使腸道水分增加並刺激腸道蠕動,常見成分包括Lactulose(乳果糖)及對直腸有局部作用的Glycerin(甘油)栓劑或浣腸劑等,這類藥品用於局部時,應在便意強度持續後再進行排便,若在使用後立即排便,可能導致藥品被完全排空而失去效果。

「高滲透壓瀉劑」是透過藥品高滲透壓,促使腸道水分增加並刺激腸道蠕動。 (記者邱芷柔翻攝)

「濕潤性瀉劑」透過介面活性劑的原理,促進腸道內油水混合,使糞便軟化,更容易排出體外,常見的成分包括Docusate Sodium等,這類藥品的作用較為溫和,因此通常與其他類型的瀉劑搭配,製成複方製劑,較少見單方製劑。

食藥署也強調,雖然瀉劑能夠緩解便秘,但從造成便秘的根本成因下手,透過飲食及運動改善,才是對抗便秘最為有效的方法。

「濕潤性瀉劑」透過介面活性劑的原理,促進腸道內油水混合,使糞便軟化,更容易排出體外。 (記者邱芷柔翻攝)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