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
台灣截至去年已有37萬名失智症患者,其中年輕型(65歲以前)患者已達1萬4千多人。台灣失智症協會昨日推出更新版的「失智症10大警訊」,並不只記憶力變差,時空混淆,乃至視力、聽覺出現困難以及在家中迷路等,若有多個徵兆同時出現,應提高警覺,及早檢查、診斷與治療。
失智症協會指出,失智症10大警訊包含:1.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2.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困難;3.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4.對時間或地點感到混淆;5.難以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關係(誤認鏡子中的自己是別人);6.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7.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8.判斷力變差或減弱;9.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10.情緒和個性的改變(容易憂鬱、生氣、疑心病、過度外向等)。
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舉例,失智症的警訊包含熟悉事務無法勝任,如媽媽煮菜變差,甚至在家中迷路等狀況,乃至焦慮、憂慮都恐是失智早期症狀,但並非有1、2項就是失智,應找專業醫師檢查。
今年61歲的貿易商李鴻鱗在職場擔任產品講師,2年前就醫確診失語症及阿茲海默症,無奈被迫退休,但馬上調整心態,積極尋求專業協助,昨天呼籲大眾注意自己與家人情況,有疑似失智症狀一定要儘早就醫。
預防失智關鍵:護眼、顧耳、降空污暴露
失智症協會與日本人氣插畫家金澤信合作,透過其筆下角色「胡子碰碰」傳遞關懷失智理念,昨天金澤信透過影片表示,他的父親也正在與阿茲海默症奮鬥,希望作品能成為人們理解失智症的契機。
醫師王培寧表示,預防失智包含多運動、多動腦、多社會互動,以及保護聽力、視力、健康飲食維持體重等;更要預防與控制三高,避免頭部受傷、抽菸,限制酒精攝取,也要預防憂鬱,更依最新研究新增「減少暴露空污」;另外視力矯正與治療也能降低失智風險。
失智症照顧者、插花老師周桂枝也分享,丈夫58歲確診失智至今20年,輕度失智維持8年、中度4年,這中間都親自照顧,一開始很難接受,但自己挺了過來:「這個家我不能讓它倒!」如今也取得園藝治療師證照,陪伴有需求者身心療癒,並更加珍惜健康身體,讓生活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