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紀萱
40多歲的陳先生(化名)就醫時,指著左臉上1顆黑色病灶說:「江醫師,我左臉這顆痣最近只要一摳到就流血。」
以肉眼審視病灶中心略微凹陷、色素分布不太尋常。再以皮膚鏡細看,發現黑色色素呈楓葉狀分布,周圍有小條的微血管增生供應養分。這並非單純的痣,而是1顆典型的基底細胞癌。當筆者告知病人可能的診斷及建議手術切除時,他嚇了一大跳,所幸溝通後,病患也同意開刀。開刀採用局部麻醉,時間約20分鐘,1週後拆線傷口癒合良好,疤痕也不明顯。
好發於長期接受陽光曝曬處
基底細胞癌是1種皮膚癌,好發於長期接受陽光曝曬處如顏面、頭皮、手臂等。該位患者曾為軍人,年輕時常接受陽光曝曬,沒有注重防曬,因此為高風險族群。
基底細胞癌病灶多為黑色,中央微凹,可能合併潰瘍傷口,仔細觀察外圍有小血管增生,因此摳抓後容易流血。大部分病人一開始都以為是痣而不予理會,直到病灶長大、流血後才來就診。
比起鱗狀細胞癌或是黑色素細胞癌,基底細胞癌惡性程度較低,生長速度緩慢,很少轉移,頂多是往下侵犯,因此若早期發現,治療都不會太麻煩。
治療方式很多樣,針對表淺病灶可以使用冷凍治療、電燒、免疫調節劑藥膏、光動力療法,缺點是需多次治療,且療程時間較長,復發率較高。
醫學上統計,小於2公分的病灶,手術切除切除範圍0.3公分便可以達到85%的成功率。在此也呼籲民眾,皮膚癌不可怕,早期治療預後都不錯。若不確定皮膚上的黑色病灶是否為惡性,可至皮膚科就診請專業醫師判斷,切莫自己嚇自己,或是延遲治療黃金期。
(作者為江紀萱皮膚科診所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