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彥宇
80歲的陳媽媽3年前中風,一直都有服用抗血小板製劑,雖然服用阿斯匹靈沒有出現胃潰瘍的副作用,但是因為年事已高,當時的醫師建議她自費服用clopidogrel這類比較不會傷胃且預防中風效果更好的抗血小板藥物,陳媽媽的女兒一口答應。然而這2週陳媽媽似乎出現講話口齒不清的狀況,因此女兒陪同她來就醫。
陳媽媽的血壓偏高,講話較慢,而手腳力氣普通,不易看出有哪一側特別無力,不過陳媽媽的女兒很確定她的口齒清晰度有差別,也因為她有三高慢性病,加上曾經腦中風,所以再次中風的機會相對較高。
在陳小姐拿出陳媽媽服用的藥物前,我也上網查詢健保雲端藥歷,由於clopidogrel是自費,所以查不到。在我的經驗裡,如果腦中風的患者能夠按時吃藥預防,極少數會再發,因此不太明白陳媽媽為何會再次中風。此時,女兒拿出了另一包盒裝藥,提到:「媽媽雖然沒有胃潰瘍,但是偶而也有胃痛,去看了腸胃科醫師,他建議如果經濟狀況許可,不如自費買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PPI),因為它抑制胃酸效果最好,所以我也幫媽媽用自費買。」
我看到陳媽媽竟然同時使用了clopidogrel與PPI,瞬間明瞭。這是已經被證實的藥物交互作用,除了特定的氫離子幫浦抑制劑,絕大部分都會破壞clopidogrel的抗血小板作用,反過來會增加心臟病或腦中風,也就是心血管阻塞的風險!而神經科的醫師與腸胃科的醫師都開立了自費用藥,無法從雲端藥歷查到,如果不是女兒將藥物帶來,根本找不到元凶。
勿迷失「貴的藥比較好」 患者多科看診 用藥應整合
陳小姐問:「不是自費的藥都比較好嗎?怎麼會這樣?」我向她們說明:「藥物的交互作用複雜,不是貴的就比較好,幸好妳今天帶藥來,我們才能發現。」
自費用藥有其優點,但潛在的風險是,當病人看著好幾科的醫師而沒有整合時,用藥就會出現盲點。雖然說醫師應當仔細比對病患所有用藥,但是這也同時是病人及家屬的責任,特別在老年人有多重慢性病,多科看診又多重用藥時,該特別留意,也不要相信「貴的藥一定比較好」。
(作者為台東聖母醫院院長、神經內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