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彥宇
日前有電台主持人問我:「每次我去看病,都發現不知道該怎麼講我的不舒服,然後就更緊張…」他提到的是1個非常普遍的問題,也讓我回想起學生時代課堂上教的健康教育,完全沒有提到「怎麼去看病」。如今角色對調,究竟醫師是希望病人怎麼陳述他的病情呢?
性質、位置、頻率等很關鍵
身體不適雖然各有不同,但醫師探究患者症狀的策略是很接近的。以神經內科醫師經常遇到的頭痛為例,因為造成頭痛的原因很多,所以醫師需要藉由病人本身對症狀做清楚的描述,才有辦法分門別類。
◎醫師想要知道的事
●這個痛的性質是什麼樣?爆裂式的?像脈搏跳動的?像被刀割的?
●痛的位置在哪裡?兩側太陽穴?前額與眼窩?
●痛的時間多長?連續痛幾個小時?還是一兩秒就過去?
●痛的頻率如何?一週痛幾次?是否幾乎天天痛?
●痛是怎麼開始的?突然發作還是慢慢地出現?
●頭痛會伴隨那些症狀?頭暈想吐?視線模糊?
●怎麼樣會讓頭痛加劇?怎麼樣會讓頭痛緩解?
這些看似基本的症狀描述,對診斷來說卻是十分關鍵。
一個症狀,醫師需要知道的是性質、位置、時間、頻率、發作背景、伴隨症狀、加重與緩解因子、嚴重度。每一個訊息代表了背後可能是發炎、感染、腫瘤、還是血管的病因。
至於之前是看了哪個醫師,在哪家醫院看,前面的那個醫師說這個頭痛是什麼…都不能拿來作為此次頭痛的診斷依據。
我也經常遇到病人是因為隔壁鄰居得了腦瘤,自己也頭痛,所以害怕自己的頭痛也是腦瘤,執意要來做腦部電腦斷層檢查,但其實這樣的要求是有問題的。
民眾也許覺得我們要靠電腦掃描才能查出來頭痛的原因,大醫院有最貴的儀器,所以才能查得仔細,但是真正能鑑別出病因的,是仔細的問診來拆解病症。高科技的檢查都是基於問診的判斷才去安排,沒有問診就做檢查,就算電腦斷層全身掃描一遍也找不出病因的。
下次看病該怎麼跟醫師說我的不舒服?就是盡可能用自己的話來描述它,而不是提「別人認為這是什麼」。要怎麼形容與描述?就是搬出這些症狀描述詞:性質、位置、時間、頻率、發作背景、伴隨症狀、加重與緩解因子、嚴重度。如果能做這樣的準備,你的醫師一定會很驚訝,竟然遇到了專家等級的病人!
(作者為台東聖母醫院神經內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