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65歲的紀先生6年前因步態不穩,就醫確診罹患巴金森氏症(或稱帕金森氏症),服藥控制5年後效果變差,每隔3小時得服藥,每次只能維持2小時能好好活動,非常痛苦。今年3月手術置入健保給付的新型深腦訊號偵測刺激器,用藥量減半,肢體也能維持活動,重拾行動力,更願意外出,還能擔任志工。
用藥量減半 肢體仍能正常活動
台中榮總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主任郭怡真指出,巴金森症為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好發於中老年人口,國內65歲以上族群盛行率約有2%,病患因腦部多巴胺快速減少,缺乏協調運動功能的腦神經傳導物質,肢體靜止時會出現顫抖、肢體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等運動功能失調症狀。
郭怡真說,多數早期及中期的巴金森氏症患者,能補充左旋多巴減緩症狀,且有效控制,但巴金森氏症是進行性的神經退化疾病,半數病人用藥治療5年後,會逐漸出現藥效波動,及異動症狀,中後期患者病症加劇,神經外科介入進行深部腦刺激手術治療,可改善症狀,減輕藥物負擔,肢體活動力會更好。
紀先生說,從去年底開始,必須每天服藥5次,每隔3小時吃藥,還要等1小時藥效發作,才能活動2小時,身體藥物濃度不足時,身體如同斷電,行動困難,穿衣服要花1小時,身體藥物濃度過高,又會產生異動症副作用。今年3月由神經外科醫師潘思延為他進行深部腦刺激手術,置入健保給付的新型的深腦訊號偵測刺激器及方向性刺激電極,每天服藥減少到3次,總藥量也降低40%至50%,肢體能維持正常活動。
深部腦電極刺激手術,透過微晶片植入腦視丘深處做神經調控、加強對多巴胺藥物敏感度,新型刺激器可先偵測腦部與症狀相關的異常波型,協助醫師更精準調整合適的刺激位點及電量大小,必要時運用方向性電極,將治療電量集中到病灶,保護周邊腦結構,有效降低副作用。
郭怡真指出,健保在去年7月同步給付深腦訊號偵測型刺激器及方向性刺激電極,讓審核通過的病友在減免絕大部分的醫療費用後,可接受與國外同步百萬級的尖端醫療,有效改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