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婉君/台南報導
70歲陳先生半年前因急性缺血性腦中風送醫,雖然在病發後黃金4.5小時內,立即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治療,病情有效控制,卻出現吞嚥困難,及右側肢體痙攣等中風後遺症,影響服藥治療、營養攝取及復健,復原不如預期,情緒愈來愈差,家人照顧壓力也愈來愈大,經吞嚥咽喉能力訓練,同時局部肉毒桿菌素肌肉注射,減少肢體痙攣程度,症狀獲得改善。
奇美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謝孟倉表示,腦中風後吞嚥困難,是由於腦部受損影響控制吞嚥所涉及肌肉的腦部區域,造成吞嚥機制的神經控制能力損害。根據亞洲中風流行病學研究估計,中風後吞嚥困難(PSD)在急性中風病人中的發生率約為42%。
餵食添加黏稠劑 防嗆咳、營養不良
謝孟倉指出,依大規模腦中風病人追蹤研究顯示,早期吞嚥訓練介入可以減少25%的吞嚥困難,同時減少8成以上吸入性肺炎發生機會,搭配餐食質地調整,可大幅減少中風後營養不良發生。
謝孟倉說,腦中風目前仍是造成國人失能的最大宗原因之一,中風後積極治療可大幅減緩肢體痙攣導致失能風險,進食狀況改善可降低營養不良風險,病人情緒也會較為穩定,治療及復健的配合度亦較好。
他指出,檢測病人或長者有無吞嚥困難,可觀察喝水、吃東西時是否會卡卡或有嗆咳狀況,將食指與中指放在喉節上,感受吞口水時喉節是否有動作。對於連喝水都容易嗆、咳的病人,建議可在水中添加黏稠劑,並將粥飯、青菜、肉類、蛋類等食物分開調製成泥狀,再改用小一點的湯匙餵食,讓病人較易吞食,且不會改變食物風味,吞嚥功能逐漸好轉,就能吃到更多口味食物,食量也會逐漸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