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旭磊/台中報導
太平區69歲游先生退休後保持運動及出門社交習慣,本月感到全身沒力不愛出門,早上刷牙發現臉部表情減少,有「撲克臉」徵兆,由家人陪同前往長安醫院神經內科求診,經電腦斷層掃描,診斷罹患早期帕金森氏症,服藥控制,避免病情惡化。
游先生最近數週來,家人發現外面陽光普照,他也賴床不願出門,吃飯要叫好幾次,拿筷子不穩、走路也晃動,前往長安醫院進行電腦斷層掃描及詳細神經理學檢查,查出罹患早期帕金森氏症接受治療。
動作緩慢、僵硬及顫抖 罹病3症狀
神經內科醫師林映藍說,游姓患者手腳僵硬不靈活,走路易小碎步,有些踏不出去,並伴隨表情減少(俗稱撲克臉)症狀,經腦部掃描查出神經退化為帕金森氏症微兆,但他不會手抖、說話也還正常,醫療團隊強調,動作緩慢、僵硬及顫抖為帕金森氏症3大症狀,在台灣約有3成早期患者不會表現出手抖症狀。
台灣3成早期患者 不會表現出手抖
林映藍強調,帕金森氏症為緩慢發展的神經系統疾病,往往需要數年,甚至10年以上追蹤治療才能被診斷,期間生活能力退化常被視為正常年齡退化,未及早就醫。
游姓患者接受藥物治療,回診時恢復精神及體力,也願意早起出門到社區附近走路曬太陽,見到鄰居也會打招呼。
醫療團隊指出,中高齡長者若出現嗅覺減退、常做惡夢大叫、長期便秘、情緒起伏不定、倦怠與嗜睡等5大生活習慣驟變,需提高警覺盡早就醫,由神經科醫師評估是否為帕金森氏症發病警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