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書農
小玫(化名)2歲了,出生後即因為開放性動脈導管持續有心雜音,在兒童心臟科門診定期追蹤檢查,也因此讓家人憂心不已;考量日後可能會增加心臟負擔,在與家長充分溝通討論後,決定安排小玫進行心導管手術。
手術順利,術後檢查也正常,隔天小玫就回家靜養。未來6個月內追蹤檢查如果都穩定,日後心臟功能就和一般正常小孩無異。
開放性動脈導管伴隨心雜音
開放性動脈導管是一種先天性心臟病,發生率約1/1000至1/2000。動脈導管是胎兒在媽媽體內成長時特有的血管,正常會在出生後2-3週內閉合;如果出生後2-3個月內仍未閉合,就稱為開放性動脈導管。
開放性動脈導管會持續增加肺部血流與心臟負擔。因此,若是微小的開放性動脈導管一般可能無症狀或僅有心雜音;但較大的開放性動脈導管,則可能會造成生長遲滯、體力下降,甚至心臟衰竭等症狀。
小兒心導管手術關閉開放性動脈導管是目前最常使用的治療方式。醫師首先會以血管攝影確認動脈導管的位置與形狀,再選擇適合大小的關閉器放置在動脈導管處將其封堵,並且再次進行血管攝影確認已無殘餘的動脈導管,即完成手術。
是否手術須個別評估
目前在台灣,施行心導管手術關閉開放性動脈導管皆可健保給付。然而,心導管手術有其風險,兒童更是需要考慮鎮靜麻醉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因此,是否需要接受心導管手術關閉開放性動脈導管,仍需要以兒童的身體狀況做個別評估。
6個月內追蹤是否閉合
至於心導管術後的照護,一般建議一個月內避免用力拍背、大力跳動、胸口撞擊等動作以防關閉器移位,也務必定期於門診追蹤,確定關閉器位置與功能良好。若手術6個月內的檢查都穩定,日後心臟功能則與正常小孩無異。
若是聽到家裡的寶貝被醫師診斷有先天性心臟病,先請爸爸媽媽不要太擔心。先天性心臟病的嚴重程度非常廣泛,現在也有很多先進的技術可以治療各種情況。最重要的是保持與醫師良好的溝通,並且要記得定期回診。
(作者為彰化秀傳紀念醫院兒童心臟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