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明哲
案例1:70多歲「阿好姨」來門診不斷抱怨,最近幾週,左手腕部一直感覺疼痛,雖接受過民俗治療調理,但還是會感覺到些微不適;由於她沒有明顯外傷病史,平時也不用負擔繁重家務,洗衣工作交給洗衣機、洗碗亦有使用洗碗機,讓她自嘲:「明明過得像皇太后的日子,為什麼左手還會不舒服?」
貴婦大叔沒做重活 也會罹患
案例2:中年熟男「李哥」喜好運動健身,日前一時技癢,下場與校友連打好幾場籃球,隔天上班後,驚覺右腕彎曲活動不舒服,無法正常打電腦輸入,晚上睡覺移動到右手腕就會痛醒,劇烈的疼痛使他前來門診求助。
上述兩位患者經由理學檢查與超音波儀器掃描後,發現都有手腕伸拇肌腱周圍明顯腫脹症狀,也就是俗稱「媽媽手」,所幸經由及時物理治療療程,並在工作活動時穿戴護具,減少高負荷、高重複性動作,患者一週後回診時,狀況便已大幅改善。
這類患有「媽媽手」的患者多半有一個共同點:「手部經常做重複性動作」,例如手機遊戲族、常敲電腦鍵盤的上班族、幼兒園保姆、工人,以及廚師、服務員等,甚至有些患者即便沒有過度操勞,可能也會因劇烈運動、整天血拚採購提包包及拉行李箱等動作,引起拇指伸肌與外展肌肌腱的疲勞性傷害,導致腫脹發炎後,變成媽媽手。
這種疼痛症狀一般會持續1-2週左右,只是在急性期階段,還是有可能會造成拇指肌腱腫脹而無法靈活動作,嚴重的話,疼痛感會往上延伸到上臂或肘部,對生活品質產生嚴重影響,不過,大部分患者多在6週內消炎痊癒,如果就醫檢查後,配合積極性的治療,包括適度穿戴護具、盡量休息不加重負荷、局部物理治療、口服和注射藥物,一般都能夠控制住急性發炎。
拇指手腕肌力 適度加強訓練
長期來說,還是會建議民眾要先從改善使用手部習慣,與適度加強拇指手腕肌力訓練為原則,避免重複受傷才是根本治療。
此外,如果必須從事使用手工具工作或日常生活要求,也可將手工具(如剪刀、扳手)的握柄處纏繞加厚,減少拇指握放的壓力與震動,降低重複性傷害的風險。
(作者為崇心復健科診所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