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麗娟/高雄報導〕81歲林老先生3年前因攝護腺癌接受手術及放射線治療,雖順利擺脫癌症病兆,卻產生「放射線直腸炎」後遺症,每天飽受血便之苦,甚至需要回醫院輸血改善貧血症狀,經新型內視鏡射頻燒灼止血術,如今蹲完馬桶已不再一片血紅,可享受樂齡生活。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大直腸外科副主任李克釗指出,放射性直腸炎是很難纏的疾病,對病患而言更是無止盡的夢魘,主要為骨盤腔相關癌症,如直腸、膀胱、攝護腺、子宮頸和卵巢等惡性腫瘤,因放射線治療所導致的後遺症。
放射線治療後遺症 嚴重還需輸血
李克釗說,放射線治療過程不僅會殺死癌細胞,也會傷及周邊正常組織,導致直腸微血管增生,解便時只要糞便太硬,摩擦到增生的微血管就會出血,約有2-20%接受過骨盆腔放射線治療病患發生放射線直腸炎,短則1年內、長則5至10年出現解血,症狀嚴重的還須經常輸血,曾有病人因血紅素過低平均每月要輸血4袋。
放射線直腸炎輕度可先使用藥物治療,經由每日灌腸的方式,將含有類固醇及消炎成分的藥物滯留於直腸,以減少直腸發炎,若症狀無法緩解,可自費做高壓氧治療,促使受損的細胞重生,當以上效果不彰,則建議用內視鏡治療。
燒灼破壞增生血管 有效減少出血
李克釗表示,內視鏡治療可分為氬離子凝固治療及新式內視鏡射頻燒灼術。氬離子凝固治療其能量過於集中控制不易,燒太淺會止不了血,燒太深又使傷口潰瘍,還會有穿透腸壁等風險,導致腸道損傷或是衍伸性腸道狹窄等副作用。
新式內視鏡射頻燒灼術則可經由內視鏡套上電極片,深入至增生的血管組織中加以燒灼破壞,有效且大範圍的淺層能量傳導,就像電熨斗一樣,燒灼深度局限於黏膜層,快速達到減少出血之效果。病人可在1個月內大幅改善,3個月後明顯改善血便及貧血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