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祐穎
最近有一部台灣消防職人劇《火神的眼淚》,描述消防員在職場和家庭面臨的種種挑戰。其中有個不斷出現的主題,就是外行人管內行人的亂象。
比如說,圍觀火災現場的民眾斥責消防員趕快噴水柱,卻不知莽撞噴水會干擾救援行動和傷害仍未撤場的人員;劇中還描述到處理胸痛的病人,家屬強硬地要求趕快給「舌下救心藥」,殊不知在未完整評估完病人之前,魯莽投藥是可能致命。
劇中的描述十分貼近現實。臨床上常遇到中風病患送達急診時,一診斷為出血性腦中風,急診醫師會立即會診神經外科醫師處理。當家屬聽完腦出血的病情解釋後,幾乎都著急地要求醫生馬上為病患施打「中風針」治療中風。
出血性若注射「中風針」 腦出血更嚴重
依照國際治療指引,缺血性腦中風病患以靜脈血栓溶解劑(俗稱打通血管的「中風針」)進行治療,應在症狀發生後4.5小時內完成,動脈取栓手術(俗稱導管開通血管術)則應在6小時內完成,這是缺血性腦中風的黃金搶救時間。在長年衛教宣導下,一般民眾對於腦中風幾乎具備這類基本認知。
然而,出血性腦中風和缺血性腦中風的致病機轉與醫療處置是截然不同的。缺血性中風是腦部血管阻塞,務求於時效內打通血管;出血性中風則是腦中血管破裂,治療方向是控制血壓,並靠身體的止血機制止血,腦部進而將血塊慢慢吸收。
若破裂的腦血管出血不止,血塊大到壓迫腦部,造成顱內高壓時,便可能致命。這時候就有緊急開刀清除腦內血塊的必要。可想而知,如果對出血性腦中風的病患注射通血管的「中風針」,將會造成更為嚴重的腦出血。
筆者認為,要改善外行人管內行人的亂象,平時內行人可藉由各種管道,提升外行人的見識與認知。如此到了與時間競賽的急救現場,大家方能同舟共濟,減少亂象。
(作者為義大醫院神經外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