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進嘉
「老師,我好想自我了斷。」「老師,我以前有自殘過,妳看。」一位新任高中老師很焦慮地說,有位高一女同學來找她。
我問她:「那妳怎麼處理?」
老師回答:「我就聽她說啊,她說想要自我了斷,是因為導師把他們談話的內容,全部告訴家長。學生有要求不要說,導師卻還是說了,甚至說她有人格問題,學生表示信任感被破壞。」
遇到學生有情緒困擾、自傷行為或意圖,常是老師的一大挑戰,尤其是導師,更背負很大壓力:要怎麼跟學生談?如何才能幫助他?如何轉介給輔導老師?如何跟家長說?
告訴家長先溝通 別破壞信任感
一般而言,青少年的自我傷害行為,常是宣洩情緒的一種方式。這雖不是好方法,但很多人在看到流血後,壓力頓時會舒緩。遇到這種情形,老師不用太擔心。學生願找老師談自傷意圖,是一種求救訊號,也是一種信任。老師應以「不批判」的態度,「傾聽」學生描述其自我傷害的過程與原因,不急著太快給建議。
待談到一段落,可以問他:「情緒困擾時,都如何處理?」「會希望老師怎麼幫忙?」如果學生已接受輔導諮商或精神醫療,則應鼓勵其持續;如果他不想繼續諮商、醫療,則先了解其原因,再鼓勵其直接跟輔導老師、醫師談;如果學生尚未或不願意接受諮商、醫療,則應給予鼓勵,甚至陪伴其前往。
獲悉學生有自傷意圖或行為,老師應告知家長。告知之前,可先問學生,是否已告訴家長?及家長的反應?如果家長反應是支持性的,那就沒問題;如果反應是輕忽或責罵,則需好好跟家長溝通,「學生自傷是代表其遇到困境,應先關心、了解原因、尋求專業協助」。
倘若學生不願告訴家長,則應了解其原因,如果學生是擔心家長不關心或怕挨罵,可承諾會跟家長好好說明;如果是一些私密壓力不願讓家長知悉,可先選擇告知家長,學生心情低落、自傷風險即可,告知目的在於跟家長建立同盟,一起關心學生。
尊重學生感受 不批判注意隱私
這些學生通常很敏感,所以老師除了關心、耐心外,還需尊重學生感受,抱持不批判的態度,注意隱私保密、避免污名化,才能跟學生建立信任關係。
(作者為奇美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