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建志/台中報導
台中1名85歲黃姓阿嬤,之前已被診斷出罹患骨質疏鬆症,但因無明顯症狀不以為意,日前不慎滑倒,臀部跌坐在地,髖關節感到劇痛,老婦人強忍疼痛足不出戶,家人察覺有異堅持送醫,檢查才發現「股骨頸骨折」,所幸透過半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並配合「PAC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讓阿嬤開心又可以到處「趴趴走」。
手術後隔天 就可下床行走
亞大醫院骨科醫師蔡孟學表示,X光檢查顯示,黃姓阿嬤的右側股骨頸骨折,且經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檢查,發現骨密度T-score值為-3.8(正常值≧-1.0),屬骨質疏鬆症,若不儘快處理,未來行動力將大幅衰退,與家屬溝通後,決定接受半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術後隔天就可下床行走。
蔡孟學表示,阿嬤術後並配合「PAC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此計畫是針對髖部、脊椎、骨盆骨折患者,術後1個月內有復健需求,並願意配合積極復健者使用,可以得到更完善的照顧,並儘速恢復正常生活。
蔡孟學指出,許多長輩都有和黃姓阿嬤一樣的骨質疏鬆症狀,可說是長輩的隱形殺手,不過,許多人接受骨密度檢查時發現骨質缺乏,雖提醒要積極保骨,但因初期無明顯症狀,許多長輩因而輕忽,直到骨折送醫才發現罹患嚴重骨質疏鬆症。
蔡孟學說,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慢性疾病,好發於年長者,尤其是停經後的女性,缺乏荷爾蒙的作用,使得骨質快速流失,隨著年紀增長,會使骨頭質量變低、結構變差,包括髖部、脊椎和手腕處,都是容易出現骨折的部位,其中髖部骨折最容易引發嚴重併發症。
統計發現,女性患者1年內死亡率約16%,男性高達22%,主因是患者因腿部疼痛長期臥床,使活動力降低,進而引發血栓、肺炎、褥瘡感染等併發症。
骨密低於-2.5 應藥物治療
蔡孟學提醒,骨密度值介於-1.0至-2.5屬「低骨密度」,需加強鈣質與維生素D的攝取,並根據個人體能狀況,進行適度負重運動;若曾發生骨鬆性骨折或合併其他高風險因子則建議用藥治療骨質疏鬆;若骨密度低於-2.5,更應積極接受藥物治療,切勿隨便聽信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