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建志
一名50歲男性總是會持續聽到「轟轟」聲,相當地沉,彷彿在頭顱後方就有一台機器,不斷發出「震動波」,特別是低頭滑手機或文書工作時,聲音會更為宏亮,有時還會感到頭暈。
他只有在晚上平躺準備睡覺時,聲音才會消失,但隔日起床後沒多久,「轟轟」聲又出現了;這種狀況持續了半年,原以為是聽力受損。就醫時,聽力檢查顯示他的聽力很好,可以聽到全部音頻近乎0分貝的測試音,但醫師發現,他的後頸部肌肉相當僵硬,用力按壓時,不僅會感到疼痛,連耳鳴也變得更大聲。
罹後頸部肌肉肌膜症候群
這名患者其實是罹患了後頸部肌肉肌膜症候群,此病原本常見於挑夫,必須長時間用後頸部肌肉群(斜方肌、頭夾肌、豎頸肌等)去控制扁擔的方向及平衡,發生過勞所致。
隨著時代進步,目前較常發生於需長時間低頭操作手機或平板者,過勞使得後頸肌肉群發生疼痛、水腫及痙攣,進而壓迫到位於肌膜(位於肌肉周圍)內的本體感覺受器(可感受頭部位置),當感覺訊息不斷地傳入後方脊髓及腦幹,向上傳入大腦時,恰好影響到腦幹內的聽覺神經路徑,造成耳鳴,說穿了其實是一種「腦鳴」,很像人被拘禁於狹窄密室內所感受的環境聲響,極為低頻,跟聽力受損所引起之高頻性耳鳴(鋁窗摩擦聲)截然不同。
建議這類患者應先避免過長時間低頭操作3C產品,坐姿應保持抬頭挺胸,可防止後頸部肌肉群過勞。
就醫時,會先建議口服肌肉鬆弛劑或止痛劑,並接受物理治療與頭頸姿態矯正。倘若病症太過嚴重時,會建議在超音波導引下,找到分布於後頸部肌膜內的脊髓神經分支,直接進行注射調節術。
需注意的是,頸部椎間盤突出、肌肉拉傷、頸椎骨折或深頸部感染也會引發後頸部肌肉肌膜症候群,局部按摩固然可以暫時舒緩病症,但仍須正確就醫,以防後續併發症。
(作者為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